人类天生懂面部表情,猫狗也有,深入研究能更懂彼此?

日期: 2025-08-29 04:01:02 |浏览: 4|编号: 10142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人类天生懂面部表情,也有,深入研究能更懂彼此?

人类天生具备解读面部神态的能力,这是正常社交活动不可或缺的要素。我们还会观察其他生物的神态,用以判断它们的感受和目的。多数与狗或猫有过接触的人认为,猫和狗在某种程度上也拥有相当复杂的面部神态。

许多哺乳类动物具备多样的面部神态,这是源于它们骨骼内拥有精密的肌肉构造以及柔韧的表皮组织。猫科动物的表情其实相当难解。猫与人类共同进化的历史比狗少了两万四千年,所以我们在辨识它们神态时并不十分精通。不过研究表明,猫和狗相似,也拥有繁复的面部神态体系。尽管我们自认为能够更清晰地识别狗的情绪变化,但相关实验证实了我们的判断力远非理想状态。

钻研部分学术文章,我们既能认识我们的动物伴侣,也能更认识自己。实际上,动物面部表情最详尽的剖析源自面部行为编码系统。这个系统诞生于1978年,专门用于解析人脸的各类表情特征。

解读狗的表情

犬类面部动态的解析体系已经归纳了二十余种犬类面部动态。这些动态的表述都是客观的,不会与某种特定情绪相牵连。尽管如此,部分研究致力于将犬类的情绪状态与相应表情关联起来。

狗最显眼的神态,大概就是那惹人注目的眼神。实际上,犬类蹙起眉毛的本事,对人类有着格外的吸引力,这种特质或许在驯养期间扮演了关键角色。

有观点提出,犬类的远古先祖——狼,因以人类丢弃的剩余食物为生,慢慢适应了与人类共存的生存方式。人类天生对某些幼崽的特质抱有偏好,比如它们的大眼睛和短鼻梁,而犬类具备类似的幼态特征,从而吸引了人类的关注,进而与早期人类建立了伙伴关系。与狼相比,家犬能够做出皱眉的举动,这一动作会使其眼白部分显露出来。这种表现与其他特质结合,使它们更像是“小狗”。一项调查了收容所的领养状况,表明显露出愁容的犬类,领养进程会更为迅速。

或许我们并未准确理解狗的这种神情。有项新调查表明,当狗吃了不该吃的东西后遭到训斥,它们会露出那种被称为“小狗的眼睛”的模样。我们常把这种表情理解为“狗感到内疚”,然而,实验结果显示,即便狗并未犯错,只是被责备时,它们同样会做出这种看似“心怀愧疚”的反应。所以,狗出现这种神态,主要源于主人的否定而伤心,并非真正产生懊悔。

某种角度上,人们天生就能辨识狗的若干基本神态,一项探究显示,让人类幼童观看犬类图像,图像里既有玩耍的神情,也有敌对的形态,研究发现,幼童能够精确地把狗的神态和相应的犬吠声对应起来。

这项研究的首要贡献者、南犹他大学心理学副研究员罗斯·弗洛姆指出,成年人与年幼儿童在识别犬吠声音时,准确度相对较低。成年人往往从一开始就将所有犬吠声解读为具有攻击性,而婴儿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准确。

弗洛姆推测,成年人与狗共处时间过长,导致这种本领逐渐退化, "我们受过往经历影响,思维模式随之改变,容易将所有狗吠解读为敌对行为"。人年纪渐长后,便不再关注狗的表情,只要听见吠叫,就会认定其充满恶意。但婴儿却能通过声音的细微差别,分辨出狗玩耍时的吠声和具有攻击性的嚎叫。

令人费解的是,一项不同调查的结果显示,曾经饲养过犬类的成年人,在辨识犬类攻击性神态方面表现得不够灵敏,或许缘于喜爱犬只的人群与狗互动时通常拥有愉快的经历。更多研究亦对人类的固有认知提出挑战。依据一项2011年公布的研究,年幼的孩童往往将狗表现出敌意的神态解读为亲切:高达百分之七十的四岁儿童,会视狗在吠叫时为喜悦模样。

人的性情特点让人们对狗的举止反应的认知过程更加错综,这和判断旁人的神态类似。比如,那些共情能力较弱者,往往不如那些共情能力强者,能够准确识别出狗的攻击性神态。可靠的归纳分析,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本能判断力,我们可以从狗竖起的耳廓、显露的齿尖以及圆睁的双眸,判断出它正处在玩耍的情形。假如狗的耳朵朝前摆动,同时和人对视并且嘴巴张开露出牙齿,说明它们正准备发起攻击。而要是狗的耳朵往旁边垂落,脑袋也放低,并且嘴巴收拢,那就说明它们很温顺。

一般来说,如果人们全面观察狗的各种体态动作和声音表现,就能最准确地把握它们的内心感受,因此,单凭观察面部神态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不论我们是否能够真正读懂狗,它们好像都清楚自己的面部变化会对我们产生影响。2017年完成的一项调查揭示,当人们注视狗时,狗常会蹙起眉头、伸出舌头,尽管对狗而言,食物的吸引力或许超过人类的关注,不过当狗看到食物时,它们不会表现出类似的姿态,这说明狗的这些动作并非自然流露。实际上,这些动作是特意对人类展现的——狗或许清楚这样做显得十分讨人喜欢。

猫的表情

出乎意料的是,猫的喜怒哀乐变化多端,但有关猫面部活动解读体系,其捕捉并说明猫情绪样貌的细节,却比针对狗的同类系统更为丰富,然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尽管有大量探讨狗情绪的学术资料,而关于猫情绪真实作用的研究,实际上还相当有限。

狗表情的研究核心在于社会交流,而猫表情的研究重点多在于其痛苦的表现,猫能发出的声音种类不多,加上我们对于猫表情的认识尚浅,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我们照料猫的方式,如果我们能够从猫的表情中识别出疼痛的迹象,或许能帮助它们更快地接受治疗。

二零一九年,有篇登在《科学报告》的论文揭示,阉割后觉得痛苦的猫,耳朵会变得伏贴,等吃了缓解不适的药,它们的耳朵又会重新竖立起来。另外,眼睛半闭、嘴角上扬和鼻子褶皱这些表情也与痛苦有关,2014年《小动物诊疗期刊》上的一项调查揭示,承受痛苦的猫咪会呈现类似的面部状态,然而遗憾的是,许多人难以分辨猫咪的痛苦与其他情绪,该研究中,仅有13%的受访者准确辨认出超过80%正经历痛苦的猫咪。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动物医生,也难以完全分辨出所有正在承受折磨的猫咪。

猫和狗不一样,它们并非天生具备合群的本能,所以它们的情绪状态往往难以被迅速识别出来。事实上,在动物庇护机构中,猫咪的面部神态跟它们被领养的速度几乎没有任何关联性。2017年有研究者指出,能否快速被领养,主要取决于猫咪会主动靠近笼子,这个举动传递出善意的信息。

已有研究指出,我们借助观察猫的面部特征,虽然可以大致了解它们的内心感受,不过这种判断的可靠性通常不高。某个实验的数据表明,人们在识别猫情绪时的正确程度,大概只比随机猜测强一点点,大约在五成左右。人们对于猫展现出的快乐等正面情绪,识别得相对更到位些,而且女性在根据猫的表情来推断其真实感受方面,表现得比男性更为出色。

乔治娅·梅森,这位来自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坎贝尔动物福利研究中心的动物行为学家,也是该研究的共同撰写人,她指出,饲养大量猫咪或者对猫咪抱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并不能让人准确理解猫类的表情,“我曾以为像我这样极度喜爱猫咪的人,在这方面应该很在行,但结果并非如此”。

她强调,兽医职业者最能精确分辨猫的心情状态。“普通人毕生可能仅与几十只猫有过密切互动。而专业兽医每年就能接触如此数量的猫咪,”她补充道,“而且,从事兽医行业的人会直面动物承受巨大痛苦、感到反胃或极度惊恐的真实场景,而我们多数人从未目睹过此类情形。”

另有一项科研工作致力于分析猫的形态表现。实验表明,当猫感到惊惶时,它们会眨动眼皮,使双眼紧闭,并调整头部位置,同时视线会偏向左侧。这种现象或许与右侧大脑半球负责解析负面信息的功能存在关联。而当猫情绪低落时,它们会发出嘶嘶声响,用鼻尖进行舔舐,并让舌头外露。相反,当猫心情舒畅且专注某事时,它们会摆动头部,将视线移向右侧方向。

梅森觉得,朝这个方向钻研下去,养猫的体验可能会更充实,也能揭示一些猫咪身上的不解之谜。她指出,有些人觉得猫很疏远又难以捉摸。其实,要是能更清楚猫的表情,也许会发现它们并非冷漠,只是让人琢磨不透。

跨物种交流的困难

尽管我们对于解读狗和猫的面部神态已获得显著成就,不过要彻底掌握它们的表情仍面临挑战。部分因素在于我们习惯以审视人类表情的方式去分析它们。去年《动物认知》期刊的一项研究揭示,人的视线会像聚焦人类面容那样,被狗的面部所吸引。

人的面部特征、猫的五官以及狗的相貌,其有价值的部分并非完全相同,过分注重某些部位,常常会导致我们忽略整体的情况。以耳朵为例,它们是狗表达心情的关键部位,但人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这或许是因为人类自身无法灵活地摆动耳朵,所以观察耳朵的变化,对于判断人的情绪几乎起不到作用。

借助类似面部表情解析机制这类客观指标来调整人们的关注点,并且构思若干检测手段以便依据实践判明每种神态的意涵,科研人员正着手逐步消弭物种间交流的隔阂,此举有助于我们更周全地照料动物伙伴,促进物种彼此间的情谊。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铂牛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