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肌踩坑指南:吃对食物+做好有氧,告别肚子鼓力量卡壳
“练了半年,胸没大,肚子先鼓。
”——这句话,健身房里每天都能听见三遍。
不是基因差,是踩坑踩得太准。
先说吃的。
许多人将增肌饮食归结为“鸡胸肉与蛋白粉”,因此体重停滞不前,力量增长也受到限制。
碳水化合物才是真正关键:运动前吃些米饭,促使胰岛素迅速分泌,氨基酸便被直接运往肌肉;运动后搭配香蕉和蛋白质饮品,其恢复效果要优于单独摄入蛋白质饮品。
不用担心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导致发胖,只要保证每日总热量摄入仅超出100到300卡路里,腰围就不会明显增加。
脂肪无需完全去除,三文鱼每周可食用两次,Omega-3能令关节活动如新,深蹲时不会发出声响
再说有氧。
有些人一提到增加肌肉就开始回避跑步机,实际上每周进行两次20分钟的变速跑步,将心率提升到150次再进行休息,这种方式减掉脂肪的速度比单纯饥饿更快,同时进行力量训练也不会导致个人记录的下降。
关键在于将有氧运动安排在练腿日的第二天进行,这样做既不会妨碍深蹲训练,同时也能有效清除体内积累的乳酸,确保第二天行走时不会感到身体僵硬。
睡眠这件事,过多谈论会显得唠叨,不过确实有效果。晚上十一点半休息和凌晨一点半休息,都是八个小时,男性激素水平会相差15%。
睡前半小时把手机扔客厅,戴个便宜眼罩,深度睡眠秒升舱。
实在睡不着,试试镁补剂,便宜,不玄学。
动作选择,别一上来就二头弯举。
深蹲、硬拉、卧推、划船、引体,这五个老大哥占80%效果。
新手先把空杆蹲顺,屁股能贴到小腿再谈加重。
单独的动作并非无效,而是用于最后的强化,例如完成硬拉训练后,接着做几组直臂下拉,这样背阔肌会立刻感受到刺激。
加重也有讲究。
别每周硬怼5公斤,那是给网红拍视频用的。
真正的逐步提升:如果负重无法增加,就增加一到两次重复次数,如果重复次数也无法增加,就减少组间休息时间十秒,总能找到让肌肉感到吃力的方法。
每持续训练八周,就要主动减少二十分之二的训练量并休息一周,这样恢复之后状态反而会更好,这叫做周期性调整,并不是偷懒。
肌肉锻炼的最佳方案:先练胸部搭配三头肌,再练背部搭配二头肌,最后练腿部搭配肩部,每三天更换一次训练部位。
上班族就两天循环,上身/下身,周末补弱项。
务必留意,某个部位在连续两天内不宜反复锻炼,肌肉是在休息和睡眠时增强的,并非依靠器械训练。
水,一天至少体重kg×30ml。
每次锻炼前后各补充500毫升液体,手臂的紧绷感会明显增强。对于营养补充品,肌酸每日服用5克,其效果远比所谓的“增肌良方”可靠。BCAA最好在空腹进行有氧运动时饮用,这样可以避免肌肉流失。蛋白粉的使用主要是为了方便,它并不能产生神奇的作用。
最后,心态。
不要总是对着镜子观察轮廓,应该把期望设定为“本周深蹲重量增加5公斤”,这样获得满足感的速度会更快。
身体彻底垮了,到专业机构处理了一下腿部,痛苦得直哼哼,过一天又能兴高采烈地承受杠铃的折磨。
摄入充足主食,保证优质睡眠,下蹲幅度要大,排泄通畅有力,有氧运动不能完全放弃,这样肌肉会慢慢增长。
剩下的,交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