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撞上健身,健身O2O成香饽饽,三类模式层出不穷?

日期: 2025-09-15 05:01:25 |浏览: 5|编号: 10261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互联网+撞上健身,健身O2O成香饽饽,三类模式层出不穷?

微媒体九月十五日刊载 彭盼盼撰文称 新兴科技与各项活动结合十分普遍。当这种结合应用于体育锻炼领域时,诸如全城热炼、小熊快跑、燃健身、火辣健身之类的运动类应用软件大量涌现,健身与在线服务相结合的行业正经历着蓬勃的发展阶段。

金融界对健身互联网服务颇为看好:火辣健身在应用未面市时已成功吸引两笔投资,总额达300万美元;优体教练也赢得了两轮融资,其投资方包括腾讯的早期创始人;初炼公司获得了动域资本、君联资本和联想之星共同参与的3000万元Pre-A轮资金;燃健身则得到了蓝驰创投的Pre-A轮和红点投资的A轮融资,累计金额达1500万美元……大批创业者和投资机构纷纷进入,健身互联网服务显然已成为备受追捧的热门领域。

三类健身O2O层出不穷

小微整理了当前兴起的健身O2O公司,发现它们的经营方式大致能分为三类:将健身与社交结合的O2O模式,以健身教学为核心的O2O模式,以及作为资源调配枢纽的O2O平台。

运动交友类O2O包括约运动、初炼、咕咚、开练等平台,这类平台依靠社交功能来增强用户忠诚度;健身指导类O2O涵盖火辣健身、动吧足球、叫练等,主要业务是提供线上的健身课程和线下的训练服务;场馆服务类O2O主要为实体场所的顾客提供场地租赁和教练选择,典型公司有燃健身、全城热炼、趣运动、动起来。

线上线下闭环难打通

健身O2O模式改变了传统健身场所的年费订阅方式,使得更多健身爱好者能够参与其中。然而,根据小微掌握的信息,规模较大的连锁健身机构已经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因此他们并不迫切希望通过网络渠道吸引更多参与者。从事线上业务的公司,在实体场所方面,主要与规模较小的健身场所合作签约。

女性塑形健身私教呼斯乐

当前健身行业O2O模式都在努力整合线上与线下健身资源,不过采用平台化运营的健身O2O企业,其合作签约的场馆大多为新开或规模较小的场所,大型连锁健身品牌较少参与其中。此外,许多健身房规定会员每月最多只能使用三次,并且对场馆使用时长和器械使用也存在诸多约束条件。这一情况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乐健身女性塑形私教呼斯乐向小微进行了说明。

马继伟作为一名业内人士指出,许多以线上指导身份进入健身领域的O2O新创公司都运用了非常简约的经营方式,它们高度依赖虚拟平台,对于实体场所要么几乎不接触,要么完全不接触,这当然与其业务设定密切相关。线上与线下发展不匹配,变成了这种经营模式下公司成长的主要制约因素。

离不开O2O生死劫:烧钱补贴

以“小熊快跑”、“全城热练”为典型代表的一些健身O2O公司,主要依靠“每月只需支付99元”,“每家门店每月可锻炼三次”这两项优惠措施,来迅速拓展市场份额。

据了解,浩沙这类大型连锁健身场所的年卡费用大约为三千元上下。折算下来,每月的花费大约是二百五十元,差不多是每月九十九元健身套餐价格的二倍半。消费者在单次或包月健身时获得的优惠,实际上是应用程序平台在投入资金进行补贴。

这种按次计费的消费方式使健身活动更加便捷,不过万擎咨询的负责人鲁振旺提出,跟送餐服务一样,健身行业的互联网化在初期也在大量投入资金。考察国内的健身市场状况可以发现,健身领域的互联网服务仅能覆盖特定群体,这种消耗资本的做法没有终止的迹象,也难以长期支撑。

APP教学内容过于基础

健身类软件的用户群体十分庞大,不受场地和设备等条件制约,软件提供的课程虽然也规划了从入门到进阶的系列内容。然而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运动基础的人来说,这些内容仍然显得比较简单。

王宇是一位资深的健身达人,他向小微透露了自己的健身习惯。这五年间,他每周都会去健身房锻炼四到五次。在众多健身工具中,他更愿意选择实体健身房进行锻炼。

王宇认为,健身APP中的教学课程比较简单,与国外的经典健身课程相比,专业性和深度都有所欠缺,而且效果也不够理想。不过,健身APP确实也是对“互联网+健身”模式的一种探索,可以看作是未来的一种发展方向。其中,一些健身APP的公共主页相当不错,比较适合健身爱好者。然而,这些软件的目标群体范围很小,主要面向刚开始锻炼的人,或者周边缺乏健身条件的运动爱好者。

盈利模式尚未清晰

和许多O2O新创公司为快速聚集客户、争夺份额而不注重收支平衡相似,公开信息表明,到今年7月份,燃健身仍未实现盈利状况。公司创始人大熊也明确表态,"接下来一年内不会追求盈利目标。"不过,关于公司未来如何产生收益,大熊称,待逐步培养顾客的健身常规并建立良好声誉之后,或许会鼓励顾客购买运动健身领域的相关商品。

该运动软件的开创者坦言,网络世界的核心在于优先获取用户,促使他们频繁使用,那么收益便会随之而来。不过,经验丰富的消费数码领域研究专家梁振鹏表示,“同类型软件泛滥,无法向用户收取费用。盈利主要依靠广告,但广告投放不仅需要庞大的用户群体,还可能危及用户的感受。”

对于这个情况,专家们指出,尽管健身行业的线上到线下服务正在迅猛扩张,但现阶段似乎还没有找到一个既能在实体场所运作,又能在网络平台盈利的有效方案。从事这种业务的机构,目前仍然要依赖投资人的资金支持才能维持运营。

传统健身场所,虽然顾客忠诚度相对较低,不过因为健身体验的性质及其非频繁发生的属性,这类场所依然是众多长期锻炼者的首选之地。

健身O2O为行业前景开拓了广阔空间,不过现阶段仍处在起步阶段,商业运作尚在摸索之中。这种模式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体系不够完善,赚钱方法比较单一,线上和线下难以融合,资金消耗过快难以持续。此外,健身O2O非常依赖实体场所和指导人员,如何构建线上线下相互关联的完整体系,是新兴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铂牛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