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练背法则存疑?宽握窄握效果并非绝对

日期: 2025-09-21 10:08:44 |浏览: 20|编号: 10318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健身房练背法则存疑?宽握窄握效果并非绝对

很多同学应当都听说过这样一句“健身房法则”:

宽握主要锻炼背部上方区域,有助于使背部更宽阔,窄握则主要锻炼背部下方区域,有助于使背部更厚实。

我们先不谈生理结构,只从逻辑上进行推理:

假如唯有采用宽握姿势才能使背部增宽,那么倘若某个练习者始终只做窄握训练而不做宽握,他的背部将不会变宽。

显而易见,这和现实状况不一致,你肯定能在周围发现一些练窄握的人。

像老杨这样近些年完全放弃宽握训练,专门进行窄握负重引体和窄握划船的人,他的背部宽度与厚度,比最初只做宽握引体的时候有了明显增长。

那么这个“法则”在逻辑上,必然是不成立的。

背阔肌的生理功能

进行背部锻炼时,无论是做引体向上还是划船动作,都需要手臂向身体中心靠拢,这项运动主要由背阔肌负责发力,它的主要作用是使上臂伸展、内收和内旋,当手臂固定不动时,它能将身体向上拉动,背阔肌的一端附着在肱骨的上方,图中下方的大块红色肌肉就是背阔肌

背阔肌属于单一肌肉组织,我们只能促使它全面增粗或缩小,无法指示其上部变宽,下部变厚。

采用一致的训练器械,分别练习标准握距、1.5倍标准距离、2倍标准距离的高位下拉动作,或者进行引体向上训练,可以观察到,不同的握距方式对于背部阔肌的受力区域和训练强度,几乎不会产生明显不同。

如果动作方式存在异常,例如斜方肌或大圆肌用力过猛,但只要背阔肌是主要发力肌肉,那么宽握距和窄握距对于背阔肌的刺激程度和增长效果,基本上没有明显区别。

宽握更难,只是因为肱二头肌参与少

然而,握距越宽,完成引体向上就越吃力,这难道不表明对背部肌肉的挑战更严峻吗?

并不是。

前文提到过,各种不同的握距,对于背部阔肌的锻炼效果几乎没有显著不同,那么究竟差异体现在哪里呢?

二头肌的参与程度。

设想一下,如果你的手臂间距特别宽,宽到两只手臂完全伸直且与身体成直角,那么仅依靠背阔肌发力进行下拉动作,会极其吃力,因为这时候二头肌几乎不参与其中。

大概意思如下图所示:

当你双臂向上伸展,直至手臂间距与肩同宽时,进行引体向上动作,肱二头肌的发力感会逐渐增强。

反握方式下完成引体向上更加轻松,这主要是因为,与正握相比,反握时手臂上肌肉的运用更为充分。

引体向上并非专门针对背部肌肉,也无法充分锻炼二头肌,这种动作包含多种肌肉参与,不适合单一目标训练,我推荐采用与肩同宽的反握窄距引体,将其作为背部训练的核心动作。

一个基本道理是,当反握方式能完成更多重复次数,或者能悬挂更重的重量时,它的锻炼成效必然优于正握方式。

窄握,角度,增加负重

关于引体这个动作我多说几句。

要降低肩部受损的可能性,拉引体时需确保上臂与身体不处于平行状态,并且上臂要和身体躯干形成直角,因为在此角度下,上臂骨头和肩峰的空隙会变得非常狭窄,容易导致“肩峰撞击”现象发生

因此要特意使手臂朝前伸展,不过实际练习时,握持距离越宽,就越不容易实现这个动作。

而且,宽握姿势并非背阔肌最有效的发力角度,此时你几乎只能进行直线向上的引体向上,主要动用的肌肉是大圆肌而非背阔肌。

大圆肌的作用和背阔肌类似,可以看作是背阔肌的辅助肌肉,如果让大圆肌主要负责发力,那就本末倒置了,这样做不仅会削弱背阔肌的训练成效,而且过于发达的大圆肌会在腋下形成凸起,同时也会破坏背部整体的观感,简单讲就是不好看。

参照一下,体态一致时,另一个与自身肌肉量相仿,只是肩胛部肌肉群没有那么壮硕的练习者,他的后背轮廓值得审视。

因此我建议你练引体时,使用肩部宽度的窄握距,反握更佳,身体略向前倾,用胸脯去碰触横杆。

倘若你们一个单元能完成十次以上,那么继续提升次数便不再关键,仅能锻炼肌肉的持久力,因此你们应当尝试加大重量,这样才会有更佳的成效。

这解释了为何众多力量健将视窄距负重攀引为关键性辅助练习,却无人将宽距多次攀引当作辅助训练。

作者负重25Kg引体

健身领域充斥着许多虚幻的承诺,每天都有许多人被其鼓动,围绕健身与健康编造各种励志话语或虚假信息。我是一名营养专家同时也是力量举选手,接下来会揭示一些,关于科学锻炼,合理膳食,以及商业社会本质的实情。欢迎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健身小食堂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铂牛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