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虎嗅!文艺男闪亮登场却沦为鄙视链底端,为何被调侃?
这篇文章最初发布在虎嗅的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其账号ID为huxiu4youth。这个平台致力于展示当代青年群体的真实状态、个人经历以及思想观念。
每年都会有新的男性群体变成被观察的对象。
先前我们见识了全球金融圈的轰然倒塌,如今他们总算可以高枕无忧了。
因为“文艺男”闪亮登场。
按照常理推断,那些持反对大男子主义态度的文艺男士,既没有油腻感,也没有猥琐相,理当享有优先选择伴侣的资格。
而现实是他们沦落为鄙视链底端的一环。
文艺男正在不分国界地被调侃。
在海外,针对文艺男士,人们构思了几个别致的称谓:称其为艺术表演型男性,或者用抹茶来形容,又或者直白地称作装腔作势者。
他们装b的宗旨就是一句话:在进步主义女性面前展示羽毛。
他们更倾向于彰显自己的学识涵养,而非在Tinder的个人资料中标明身高达到180厘米。他们热衷于分享近期阅读的书籍,收听过的播客节目,购置的黑胶唱片,以及观看过的电影作品。
好像这些标记如同猫的刺激物,女性一旦接触到,就会失去自控,在地上翻滚。
如何在野外捕获一位“文艺表演男”?
这很明了,他们的衣着搭配仿佛事先就定好了似的。上身部分不采用常规款式,下身部分也同样不采用常规款式。
当下,海外的文艺男士们热衷于效仿女性的着装风格。他们通常穿着贴身的短袖上衣,搭配宽大的工装长裤。当被问及衣物品牌时,他们常回答是从旧货店购买的复古服饰,以此表明自己反对快时尚消费,并秉持环保理念。
哪怕相距一百米远,也容易认出那位追求文艺范儿的男士:他戴着细框眼镜,头戴棒球帽,颈间挂着项链和银质戒指,腰间系着皮带,身上佩戴着复古风格的装饰品,耳朵里插着苹果的有线耳机,肩上扛着Trader Joe's的帆布包。他们将自己归入某种固定的形象模式里,竭力向女性表明——
请注意我,我喜爱聆听非主流音乐,购买复古饰品,探访特色书店,欣赏法国新浪潮电影,研读女性主义著作,是一个无可挑剔的男士。
鞋子的款式不能随意选择,不能是男性运动时穿的彩色果冻球鞋,也不能是从事金融行业的人穿的尖头皮鞋,穿着乐福鞋搭配白色袜子是文艺表演者展示个人风格的理想选择,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购买乐福鞋,一双表面有光泽的勃肯鞋就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如果你非要穿球鞋,唯一能上脚的是当下最火的薄底德训鞋。
务必牢记,从事艺术表演的男性无需锻炼身体,肌肉与汗水象征着落伍保守的男性形象,雄性激素则暗含着对女性的排斥倾向。
“唯一能被接受的球鞋是鬼冢虎”
文艺表演男的穿搭最大亮点在于肩头的帆布包。
这个帆布包可以看作是个便携的涂鸦板和宣传栏,上面印着独立书店的徽记,或是《纽约客》的刊面,也可能写着表达观点的女权宣言。要是背着大英博物馆或莎士比亚书店的款式,就能暗示你去过伦敦和巴黎,是个稍有钱财的文艺青年。
那个帆布包上还得系个Labubu,表明你是个懂得欣赏女性爱好的开明男士,你心胸开阔,乐于接受各种新鲜玩意儿,你跟某些只会讥笑女人为个小布偶花钱的男士不一样。
手中拿的,必须是超出九块九分钱档次的饮品,绿茶是当下最流行的时髦饮品,它象征着健康、天然、抗氧化的精英生活态度。
这里千万不能忽视关键点:茶里加入的必须是素食者偏爱的植物燕麦饮品,因为饮用常规牛奶暗指了陈旧的庶民生活形态。
看书,男人一定要看书,最好是在屁股兜里随身带几本书。
挑选书籍时务必注意,务必是女性作者所著,以女性主义作家作品为佳。萨特夫人创作的《第二性》是必读之选,倘若难以理解,可以选用米歇尔·奥巴马的生平回忆录作为补充。
音乐软件里播出的全是Lana Del Rey女士或者Clairo的经典曲目合集,那些只听Travis Scott和Playboi Carti的说唱少年都不具备参赛的资格。
那对耳机肯定出自老款iPhone配发的白色有线线材,无需探寻缘由,因科技怀旧已成当季风尚,耳机算是个别致饰物,即便塞进裤袋也无妨。
文艺表演男还必须拥有至少一台复古胶片相机。
首选柯达或富士的便携式胶片相机,次选光电二极管相机,绝对不能使用单镜头反光相机和复杂镜头组合,一旦携带了沉重的大型摄影器材,就会成为思想僵化的守旧者,摄影的根本目的是随时捕捉日常景象,而不是在园林中猎取鸟雀花卉。
若你关注到Z世代的拍照倾向,便会察觉他们偏爱朦胧虚化且曝光偏高的画面格调。如今已无人热衷于拍摄皮肤过度柔化的人造甜腻影像。
需要记着在布制背包中放卫生棉条,以便随时援助生理期的女士,在国内大概就是在包上挂个“可借卫生巾”的标识。
切记要去做美甲,这个习惯在国外,已经成为男性表达自己自由精神风貌的一种流行装扮。没有任何东西,比涂指甲更能体现你是一位不排斥女性的前卫男士。
由于“文艺表演男”这类男性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所以海外地区的人们转而发起了一场争夺文艺男性顶尖地位的较量。
从西雅图到芝加哥,"文艺表演男模仿大赛"在此刻拉开帷幕,悉尼到雅加达,赛事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
西雅图分会场的获奖者可以拿到贝尔·胡克斯所著的《意志的改变》这本书,芝加哥分会场的获奖者能够得到一家抹茶饮品店的消费凭证。
众多参赛者聚集一处,同享盛事,将身上所有可佩戴的流行饰物悉数备齐了。
左手抹茶拿铁,右手《第二性》,帆布包里塞满了另类女歌手的黑胶唱片,至于她们是否买得起黑胶机,你不必关心。
耳机挂在耳畔,相机系在颈间,Spotify里循环着独立音乐人的作品,裤袋里塞得鼓鼓囊囊,迈步时总有几本书掉落地上。
男性无论身处何地都好胜心切,同伙们为夺取第一,练就了许多高招。
有个人提着一个塞满女权书籍的皮箱,有个人说着自己理解女性痛经的心情,还有个更夸张的,背着一把尤克里里上台,突然发病开始弹吉他,表达他对女性的敬重和喜爱。
有一位获奖者,因为一句“希望男性也经历月经”获得了最佳文艺表演男的荣誉。另一位参赛者,其获奖感言是“我不会发表任何言论,因为男性不该发声”。
我认为,在国内众多城市中,上海是最为理想的选择,能够完美承办文艺表演男性的重要赛事。
在梧桐区漫步一番,十分钟之内可以寻觅到五个以上本土文艺界男性。
上海文艺男新手包
换言之,“文艺表演男性”便是“有害男性气质”的对立概念,是直男联盟的对照。任何举动只要与常规硬汉风格相悖即可。
但万事都不能操之过急,一旦装过头了,就变味儿了。
海外常讥讽表演男士,国内亦常讽喻文化掌舵者。起初人们并未察觉有何不妥,可一旦装模作样者渐多,便易点燃旁观者仿效的兴致。
在Reddit上,已经产出了不少关于文艺表演男的表情包。
表演者首次准备的物品清单里,应该包含抹茶、女性权益读物,还有线缆式音频设备。
TikTok平台有关#行为艺术的话题播放量已突破1点4玖亿大关,谷歌指数显示“抹茶”“线材式”“戏剧化”等词的搜索热度急剧攀升,网络社群对流行语梗的运用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集体才智无穷无尽,集体洞察力很强,全球百姓一谈到炫耀就立刻有了许多点子。
文艺男士的名字多选用Ethan或Dylan,他们常表明性别并非单一,欣赏女性时会解释为“我的心理认知是女性,生理却是男性,所以我是拉拉”。
他们要比试谁对女性认知更深刻,就像《好东西》中那位主张女权的先夫和主角最后的较量那样。
有一则嘲讽文艺表演的短视频里,其中一位男演员质问另一方:“你是否听过Laufey的最新音乐作品?你可否无误地读出她的冰岛本名?”另一位男演员无法回答,不仅输了这场较量,还愤愤地捶打了一下桌面,那副沮丧的模样,犹如小学生输掉了珍藏的水浒卡一样恼火。
在TikTok平台,那个把文艺男士模仿得最为逼真的人,会收获网友们授予的“文艺演绎顶尖高手”名号。
“bro的耳机直接插进抹茶里了。”
哎呀!我不小心把抹茶打翻了,抹茶液意外地弄脏了我的女权主义书籍。
“你还参加我们明天的女权读书会吗?”
“当然啦!我怎么能错过这么美妙的学习机会。”
“你怎么不读女权书籍?”
我立志成为女权主义者的那一刻,便立刻着手编写了一部探讨女性权利的书籍。
“你在听什么歌?”
左边播放Clairo的音乐,右边传来beabadoobee的声响,连名字都记不清楚。
你们装作阅读的模样,与扉页战神詹姆斯在篮球场边取出马尔科姆传记的瞬间极为相似,那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别再伪装了,我们清楚你一个字也没看懂,为了查找配图在哪个页面,急得额头冒汗。
说到底,“文艺男”只是一种审美流行病而已。
他们的爱女是虚假的陈述,实际上,他们只是创造了一种更巧妙的追求异性手段而已。
据西雅图赛事负责人兰纳·雷恩索所讲,她对于表演型男性的评价是,某类男性依靠女权主义理念,展现出温柔特质,具备较高情商,并借助特定小众音乐来吸引女性,然而这类男性却并不清楚女性究竟在穿着何种服饰,或者她们在交流什么话题。
还有一部分人,将“文艺男”视为一种更高级优越的生活方式。
一位亚洲男性网络红在TikTok平台表示:恳请你们不要再关注抹茶色和帆布包了,我自2020年起就一直这样打扮了。
结果评论区全是嘲笑他的:
“你是说,你这种装b的症状从2020年就开始了?”
“半个小时了,有女生加你吗”
“装货之父”
在国内谈进步男性,多少有点水土不服。
毕竟当前我们的婚恋市场上,主要群体还是那些喜欢谈论国际战事、肚子比较大的男士,他们一边拿着啤酒,一边抽着利群香烟。其他各类人群则分别散落在商务金融男士、张江高科技园区大公司男士、伪装成厅局级干部的劳务派遣男士以及穿着古风服饰、思想保守的男士之间。
一些男性尚未领悟平等尊重的真谛,衣着整洁又手捧书籍的文雅男士,在周围人的映衬下显得格外俊朗。
图源:小红书
若将海外的艺术展演男性角色改编为本土版本,便会察觉他们拥有诸多共性,这种共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他们的体态特征,以及性格气质,甚至还有行为举止,都与本土创作中的男性形象颇为接近,这种相似性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文化背景的相互影响,以及艺术创作上的借鉴与传承。
发式普遍采用海豚型或鲨鱼型,许多人错误地认为自己就是科特·柯本的再世化身。
她的穿着远胜过众多男士,身着一袭国内版Uma Wang的款式;肩头挂着多个电影节的纪念帆布袋;身上喷洒的香水非Le Labo 33号的木质香不可。
关于长发文艺男,有一个流传千古的段子是这么说的:
有钱人吩咐三个女儿去寻来能塞满全屋的物件,最先寻到者将获得她的全部财产。长女寻来许多车木料,富人却摇头不允;次女寻来几堆干草,富人依旧摇头拒绝。
三女儿觅得一位长发书生,此人文雅之士甫一启齿,其懵懂、窘迫、愚钝、自负及泛滥的自我认知便充斥整个空间。
图源:小红书
用的是老式相片机,听的可是实体唱片,读的便是伍尔夫那本《到灯塔去》,仰慕的导演有贾樟柯和侯孝贤。平生的乐趣在于去小西天电影馆,嘴里说的尽是伯格曼、费里尼以及塔可夫斯基。
国外文艺表演男性欣赏Clairo的习惯,在国内几乎可以换成左耳听张悬右耳听陈绮贞。稍微有些文艺气息的男性,通常只喜欢Suede、Pink Floyd和Sigur Ros,一旦聊到草东和万青,他们总会批评这两位歌手过于商业化。
和文艺男士交往,就别期待能享受丰盛晚餐了,通常需要参与城市间长时间行走活动,比如连续行进十公里,他们称之为“唯有漫步途中,我们才能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刚说完这些,就仿佛觉得自己成了极具吸引力的恋爱高手典范。
穿过那道名为小西天的门,他就能滔滔不绝地谈论法国新浪潮长达三个钟头,并且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说自从电影被发明出来,人的生命长度至少增加了三倍。在他所认定的标准里,漫威那些超级英雄的作品只是用资本堆砌起来的视觉大餐,一说到中国电影,他就表现得非常沮丧,总是能立刻背出《视与听》杂志评选出的影史最伟大的250部电影。
当然,晚餐通常只在附近的水饺店或麻辣烫摊解决,消费一旦超过50元他就会很不高兴。毕竟他身上所有的财产就只有电影资料馆的入场券了。
图源:小红书
一般男性或许只会领你一同外出购物用餐,而文艺男士却会邀你前往废弃的厂房和铁路,让你领略苏联式工业设计的独特韵味。
他们同时会念诵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并剖析你的人生过往。他们仿佛是预设好流程的机器,会无缘无故地蹦出许多充斥着社会学术语的论述,
可真是说来奇怪,我在你的外在特征里察觉到一种后现代风格的身份变幻无常,却没法弄清它究竟是怎么来的,我想现在我对你的符号化搁置,或许是因为某种管束而导致的自我放弃,这无疑是对你极不敬重,你是否愿意讲述你转变与重塑的过程和范围,让我能够看见你隐藏在现代观念背后的多重心理动机?
当然,最后一句,一定是振聋发聩的“对了,你家有套吗?”
他是个长发文艺男,被视为国产三岛由纪夫,Tinder资料里自称“臭搞艺术的”。他常讲自己为追寻音乐、电影或绘画理想来到北京,努力营造一个带有破碎感和阴湿感的民间才子形象。但真相是,合租房角落里那把二手贝斯,他根本不会弹奏。
他的朋友圈内容极尽创意,时常分享不常见影片的豆瓣评分,那微妙的四星评价,透露出他对电影细致的审视和独特的鉴赏力。
他们童年坎坷,学历普通,精神状态堪忧,微博关注者零,豆瓣电影却打卡过万部。
每当提及过往经历和情绪波动状况,他通常在期待药物发挥作用。
你切记,属于长发文艺男的真正时尚单品,永远是阳痿。
很遗憾,学问无法经由性爱传递。况且许多人学识主要来自短视频和哔哩哔哩,背诵的影评大多是从豆瓣热门搜集而来。
人们不会因为你研读过拉康的著作,欣赏过欧洲电影,就与你产生性冲动。
制服文艺青年的唯一手段,就是当着他们的面反复播放《哪吒2》和《跳楼机》,顺便给他们发送《文艺b十大晦暗时分》,然后高声朗读名篇佳构《你并非独一无二》
你很普通,和我认识的所有男性没什么两样,让我觉得你挺谄媚,透着点俗气,好像读书不多却总感伤痛苦。你其实没什么过人之处,却老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白天装作是完美女性主义者的样子跟女孩聊波伏娃伍尔夫,晚上就在社交网站上发些露骨留言看别人腿。你给我的印象仿佛你熟知众多名字,口中常提尼采加缪,耳畔又现卡夫卡萨特,然而无人会因你热衷提及他人而倾心于你,多数人只会认为你是在炫耀。
著名羞辱文艺男选段《洪晃骂前夫》
想必所有人都带着同样的疑问——
他们到底是在“讨好女性”,还是为了“证明自己”?
温和的男性形象展现,好像在向女性传递一种安全感:我不会那么凶狠,不会那么大男子主义,我与别的男性不同,能够成为女性值得信赖的伙伴。
然而这并不代表文艺男百分之百无毒无公害。
就像国内女性自发组成的“长发男受害者联盟”的吐槽。
吃软饭+阳痿的大礼包,已经是选择文艺男的固定福报了。
借取钱财、婚外情事、情感操控、荒废学业——只要你对有长发的男性抱有憧憬,他们会用各种手段让你认清现实。倘若你较为幸运,或许能沦为他洗衣做饭的仆人。
那些偏爱长发文艺男性的女性,实际上沉溺于社会氛围所构建的消费象征,给长发男性披上神秘虚幻的外衣,将他们看作是自己悲观婚恋道路上的希望寄托。
现实总会教给你真相:本质上都是男的罢了。
你原以为他是堪比萨特的哲人,不曾想一回头,便发现在他书架不起眼的角落里,摆放着蓝色封皮的大冰文集。
他们沉迷的摇滚和电影,并非源于对这类文化产品的深入理解,而是全神贯注于研究如何让自己显得格外特别,并且肆意贬低全球所有其他文化产品。
让他们去学乐器,或者去拍片子,您想到底会怎样,没有一个人能忍受那份艰辛。这些人不过是口头上喜欢罢了。
我的头发还没剪,鼓手还在攒钱学,纹身有点怕疼,打耳洞还会弄,我要去上班了,请给我留点时间,不要喜欢上别人。
许多女性对长发男性产生好感时,往往意识不到:其他女性所具备的优秀特质,并不会因为这位男士留着长发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他身上。
他们知道什么是受欢迎的特质,于是聪明地扮演着某个角色。
时尚评论人J'Nae Phillips曾指出,这些文艺表演的男性并非主要在意自身形象,而是更在意如何在现实与虚拟的公共空间中塑造男性形象。他们清晰地认识到,男性气质正受到关注、评价和消费,因此才会做出这样的表现。
用峰哥的话翻译一下,其实就是想连接了。
归根结底,相当一部分男性并不追求思想的深度碰撞,他们仅仅希望得到女性的赞赏、仰慕,并获得她们的喝彩而已。
就像外网一位女性吐槽的那样:
一位女士在初次约会时携带了一本探讨性别平等的著作,用餐期间,她并未与我交流,而是持续高声念诵该书。我感到她并未真正领会书中的观点,在她眼中,我似乎仅是用于印证自身理念的道具。
颇为奇特的是,在西洋社会,“展演”(performative)这个词汇,与“激进派”(woke)及“黑人生命同样重要”(Black Lives Matter)这三个概念相似。它初现之时是个褒义词,但在众多标榜为改良派者过度使用之后,转变成了带有嘲讽意味的贬低性词汇。
他们根本不在乎具体的女性和人类,他们只是想让自己看起来更开明,占据道德的优越位置而已。
科学调查揭示,年轻一代在社交互动中高度重视坦诚相待,他们善于察觉那些伪装成真挚情感的自负之辈。这种现象能够说明,近期兴起的“戏谑文艺男青年”现象背后存在的原因。
选择文艺男,可能也是女性真没招了。
国内女性经常自嘲为“无望的异性恋女性”,海外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
阿萨·塞雷辛于2019年撰写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了“异性恋悲观主义”这一术语,意在阐释一种隐晦的互联网心态,这种心态涉及对同性恋关系的悔恨、难堪或绝望感,并且常常将男性视为引发此类感受的根源。
这种感受的形成,源于女性在婚姻和爱情方面持续的挫败感不断叠加的结果。
瑞秋·康诺利于《卫报》上评论道:女性努力扮演称职的伴侣角色,然而男性却连弄脏的袜子都不肯放入洗衣桶,这种对男女交往的看法,实际上相当落后保守。
虽然有些匪夷所思,不过“从事艺术表演的男性”“留着长发的艺术男性”“同性恋男性”这些分类的问世,确实让众人开始思索异性恋男女之间互动的不同方式。
我们是否能跳出旧时代的舒适圈,跃入全新的异性恋交往模式?
文艺男背后,也隐藏了全球男性的男性气质危机。
二零二三年美国境内,超过半数男性觉得“男子气概正在遭受挑战”。由于生产效率提升,旧有性别分工慢慢消融,男士们着手探求新的社会角色定位。
而文艺男士转化成了一个值得探索的新形象,与带有毒性男性气质相比,从事美甲的文艺男士显得更加宽容大度。这个群体至少接纳了男性展现脆弱的一面。
不管性别战争打得有多激烈,男性和女性总是悄悄地双向奔赴了。
白人女性中,形成了“传统妻子”的群体,她们旨在依附思想保守的男性,以此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她们不认同女权思想,渴望重拾美国昔日繁盛时期的生活方式,身着印花围裙,生育四到五个孩子,在家庭厨房为伴侣和子女制作点心甜点。Trad Wife传统妻子运动以极其规范化的手法重新定义了现代女性的风范:扮演好妻子与好母亲的角色、甘愿顺从、维系家庭和睦。
而文艺表演男性,作为传统女性形象的对应,在某种程度上也偏离了本性的群体。
他们旗帜鲜明地与“阿尔法男人”“西格玛男人”“金融男”保持距离,这些人属于大男子主义,是厌女症的典型,体现了落后的观念,也代表了保守的政治立场。
他们不论扮演文艺表演者角色,还是作为传统妻子,都象征着某个文化阶段的具体表现,人们身处动荡环境,渴望明确自我归属,将性别角色当作可靠的庇护所。
归根结底,还是女性不切合实际的性想象,带动了长发文艺男的行业兴盛。
爱上长发男,何尝不是爱上自己的湖中倒影。
女性常常憧憬着有位男士,他懂得欣赏她偏爱的乐曲,会陪她观赏她钟情的影片,会阅读她心仪的书籍,并且探究她为何会因某句话而落泪。当一位女性急切地走向那人,伸出手臂想要并肩同行之际,对方却递来一个未经清洗的私处。
无论怎样讥笑那些爱好文艺的男士,依然有大批女性,在网络上发出交友信号。
接纳十八至二十五岁情感失意、留着长发的文艺男士,愿意倾听他成长背景中的痛苦经历。相貌平平者,大胆前来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