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耽改101元年引关注!扎堆投拍现象影响几何?
二零二一年,以男性同性恋情为主题的小说改编的“两位男性主角”剧集,在立项、制作、播出方面的数量急剧增加,被网友称作“耽改剧爆发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这种现象与当下日益盛行的“腐文化”相互影响,对于青少年群体可能带来的效应,需要我们高度关注。
约60部耽改剧扎堆投拍
“耽美”这个说法起源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日本,最初的意思是沉溺于美色,后来在中国经常用来形容男性之间的爱情故事。耽改剧是影视制作方买了原创耽美小说的版权,然后重新编写剧本并拍摄的网络剧集。虽然以前耽改剧的数量不算多,但是每一部都受到了非常高的关注。
最近耽改剧项目密集启动和拍摄,业内将平台、制作方、艺人争相参与分利的情形称作“一拥而上”。半月谈记者调查得知,晋江文学城知名的耽美小说版权几乎都已转让出去,其中最贵的一个作品售价高达四千万元,目前有超过六十部耽美小说处于影视改编筹备阶段或已经完成。
网络用户把这种情形称作“改编101”。2018年,腾讯视频制作了一档选拔节目《创造101》,召集了101位参赛者,最后选出11位组成偶像组合正式出道。近些年,众多在线平台相继推出了类似节目,从上百名竞争者中选拔出少数成员组建团体并出道。网友们把2021年耽改剧盛况称作“耽改101”,比喻这些剧集像选秀节目中的选手,纷纷渴望获得中心位置正式出道,同时也形容这些耽改剧中的男主角数量庞大,几乎达到了整季选秀选手的总和。
部分耽改作品计划在本年度分阶段与观众见面,众多知名制作机构均在进行相关影视作品的开发。
投其所好 傅晓宁 作
需要留意的是,以往涉及“题材敏感”的影视作品,勇于尝试的多是名气不温不火的新人,而现在的耽改剧却吸引了知名演员和雄厚资本参与其中,业内专家指出,主流公司及当红艺人纷纷加入,表明耽美文化正从边缘走向主流,这些现象是国内耽美文化演进过程中的关键节点。
崛起的耽美文化消费群体
业内人士分析,耽改剧扎堆现象的背后有两大原因。
针对不断壮大的女性购买力,这类剧集着重展现对“美丽”的向往,剧中两位男性主角的外貌出众,他们成为了被解读、被关注、被欣赏的对象,这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男性中心视角的一种挑战。而且,这两位男性角色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他们相互尊重、共同奋斗,也反映了女性对于理想情感关系的憧憬。
其次得益于原有读者基础带来的关注度。这类网络文学本就聚集着固定读者,改编成影视剧后又吸引了大量观众关注,而读者们的衍生作品进一步提升了作品的影响力。就连原著爱好者对改编剧不满而表达的意见,也会在宣传阶段转化为讨论热度,成为吸引眼球的元素。
探究资金大量流入的深层缘由,无法脱离当前影视行业不景气的整体环境。根据天眼查统计,2020年上半年度,经营与影视业务相关的企业里,有13170家单位被终止或勒令停业。
冬季期间,市场更加依赖新颖内容来吸引消费者关注。依托晋江文学城、红袖添香等文学平台和“写手太太”的创作,耽美小说早已汇聚众多追随者。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视频平台、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等渠道都拥有庞大用户基础,只要把握时机进行宣传推广,就能有效激发潜力巨大的粉丝市场。
近些年,不断有消息传出主管部门可能禁止耽改剧,这表明这类内容确实容易引发争议。然而,对于投资者而言,在竞争激烈的影视市场中,耽改剧能够将潜在的同性恋题材爱好者转化为实际的观众群体,是一条能够快速实现市场和关注度相互转化的有效途径,尽管风险很高,但潜在收益更为可观。
需要关注对青少年的影响
男性同性恋配对概念,以及男性魅力产业,围绕这一文化娱乐领域的新焦点,如今通过渲染男性间情愫来吸引眼球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种渲染,实际上是在传播一种特定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指的是观众想象的、男性之间的、以暧昧或浪漫情节为核心的另类文化现象。
学“酷” 傅晓宁 作
这种亚文化在自身小范围里默默发展,也许问题不大,但一旦被广泛改编成电视剧,跨越了亚文化的界限,踏入普通大众的娱乐世界,就必须警惕它可能造成的负面后果,特别是对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可能产生的坏作用。
因为审查制度针对网剧和电视剧,所以制作方常删改耽美作品里两位男主角的亲密关系,转而在剧集中表现兄弟情谊,以此规避限制,给观众留下解读余地,不过后续宣传推广环节,这两位演员或许会互相配合营造暧昧氛围。
《我国电视剧耽美化现象研究》这篇文章的作者指出,近些年,国内电视剧行业出现了从耽美文化中派生出来的CP“炒作”风潮,那些融入了耽美元素的剧集,会引导观众将男主角们配对成CP,借此制造话题吸引关注,最终目的是提升收视成绩。
近些年,学术领域开始留意并探讨耽美文化对于青少年性别观念、爱情婚姻看法等产生的效应。《湖南省部分青少年性身份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这项研究,对湖南省1260名青少年性身份认同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男性中,有2.9%的人自认是同性恋者,4.9%的人自认是双性恋者,12.4%的人表示不确定自己的性身份;女性中,相应的比例分别是2.4%、12.4%、14.3%。有百分之三十七点五的人晓得“耽美”或者“同人”,在这些人群中,有百分之三十二点三的人明确表示喜爱,另外有百分之十一点九的人对文学作品中展现的同性恋情怀有向往之情。
研究文章的作者发现,阅读耽美或同人作品的学生更倾向于承认自己具有双性恋倾向,或者对自己的性取向感到迷茫;而那些对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同性爱情抱有向往的学生,则更容易认同自己是同性恋,或者是双性恋,亦或对自己的性身份没有明确答案。这种现象表明,这类文化内容确实对青少年形成性身份认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项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想要得出一个毫无疑问的定论还差得很远。但是这件事情影响重大,谨慎处理总是没错的。
专家指出,以往涉及同性恋主题的文艺作品大多描绘这一群体的艰难处境,体现了对他们生存状态的关照和剖析,而如今国内基于耽美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则主要迎合粉丝经济。调查人员了解到,部分中小学生阅读耽美读物、观看耽改剧,购买相关衍生品,在动漫活动中扮演特定角色,更有青少年将“男性之间才是真爱,异性结合仅为了生育”设置为社交平台个人签名,这些情况值得社会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