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路易卡壳?这三种女人,一看就不好嫁!尤其第一种
谈论到难以婚配,并非指外貌不出众或条件不理想,许多姑娘明明外貌得体、职业稳固,却在感情路上徘徊不定,很难步入婚姻殿堂。其实稍加留意就能发现,部分难以婚配的迹象,就隐藏在日常互动的细微之处——并非缺乏追求者,而是相处过程过于复杂,使人不愿考虑婚嫁之事。尤其这三种女人,往往一看就知道,感情路容易卡壳。
以那种虚假的韩剧画面感作为婚恋参照,一味地渴求理想化的伴侣
这类女性,心中早已勾勒出理想伴侣的形象:他应当具备韩剧男主角般的英俊外表,拥有霸总式的雄厚财富,以及暖男般的温柔体贴,既要能养家糊口,又要擅长烹饪和育儿,还必须牢记每一个特殊日子,偶尔还需制造惊喜。现实生活中,只要男性稍有不符这些条件,她们便立刻将其排除,声称自己尚未遇到命中注定的那个人。
我的朋友小琳就是如此,她今年已经三十二岁了,通过相亲认识的人已经将近二十个,每一次交往都没有结果。有一次有人给她牵线一个医生,这个人长相端正,性情平和,只是不太擅长表达爱意,小琳在第一次约会之后便表示:“他太缺乏情趣了,一点浪漫感都没有,将来一起生活肯定很乏味。”后来又遇到个从事建设的男士,他经济条件优越,对她也十分慷慨,但小琳觉得他“事务繁多,没多少空闲与她相处”,因此没过多久就解除了关系。
周围的人告诉她 应该降低标准,毕竟没有完美的人,她却坚持认为 婚姻是终身承诺,不能随意妥协,但她口中的 不妥协,实际上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象,既期待伴侣事业成功,又希望对方时刻陪伴自己,既想要对方成熟稳重,又抱怨他不懂得年轻男女间的情趣最终,她反复比较,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步入婚姻,她自己却依然孑然一身,常常发牢骚说“找不到称心的人”。
婚姻并非寻觅所谓“完美伴侣”,而是寻找能够相伴共处之人。过于沉迷于“理想化的形象”,反而会错过那些真心待你的人。毕竟,家庭生活重在彼此体谅,而非一味苛责。总用放大镜审视他人不足,再佳的姻缘也会因此离散。
完全依赖男性来获得安全感受,变成类似菟丝花的依附者
部分女性,自身条件良好,却常认为“女性事业成功不如婚姻美满”,将婚姻视作“人生的安全港湾”,盼望能寻得一位男士“为自己挡风遮雨”。在交往过程中,她们或者表现出过度的依赖,或者提出过高的要求,将男性当作“持续的经济来源 + 情绪宣泄对象 + 生活照料者”,时间久了,即便是再热情的人也会感到“身心俱疲”。
张姐住的小区里,她今年三十五岁,样貌挺俊俏的,早些时候在一家私营公司担任行政职务,拿的薪水并不少,但她心里头始终觉得,女性还是得寻一个有能力强的男士作为依靠。交往期间,她反复向对方询问“未来可以购置多宽敞的居所”“无需工作,能否依靠你生活”;男性工作至深夜,她便发来密集信息,责备“是不是不再关心我了”;稍遇挫折就泪流满面,要求对方“即刻赶赴安抚”。
她之前交往过一位家境优越的伴侣,起初对方对她关怀备至,但相处久了便难以忍受,直言道:“我总觉得她并非与我恋爱,倒像是寻觅一个依靠,事事都要我过问,让我倍感负担。”二人最终选择了分手,张姐至今仍感不甘,说道:“我不过是渴望有人能好好呵护我,这有何过错?”
其实渴望关爱并没错,但把全部依靠都放在他人那里,就会变成沉重负担。男性疼惜你源于爱意,并非义务;家庭是彼此扶持的伙伴关系,而非单方的依赖。一味寻求他人庇护,反而会令对方觉得你难以承受,毕竟没有人愿意接纳一个时刻需要照料的幼稚大人。
全身布满尖刺,将强势误作独立,不明白如何示弱
如今许多女性声称渴望自主、追求理智,然而部分女性却将“强势”误认为“自主”:与男性交往,事事都要分出胜负,从不肯示弱;对方稍加建议,她立刻觉得对方在质疑自己;发生争执时必定要占优,言语尖锐不留情面,全然不顾及他人感受。表面上是 “不让自己吃亏”,实际上是 “缺乏体谅”,使人觉得 “与她相伴很疲惫”。
我的同事李姐,已经三十八岁了,工作做得相当出色,担任着部门负责人的职位,处理事务非常果断,但感情方面一直不太顺利。她曾经有过一段恋情,两人起初挺般配,结果因为“装修住宅”的事情闹翻了。李姐坚持要按照自己的方案来布置,她的伴侣建议“客厅的色调过于深沉,换成浅色一些的”,她立刻情绪激动地反驳:“你懂得太少,这体现的是格调,不要胡乱指导!”她先前和男友关系紧张,男友便提议和解,建议彼此都让些步,她却反驳说,自己并没有做错事,没有理由要妥协。
他最终完全失去了热情,表示 和你相处,并非情侣间的互动,倒像是向负责人做汇报,总是要听从你的安排,这样实在太疲惫了。李姐至今仍认为 "是对方缺乏体谅",却没察觉到,自己满身都是尖刺,任何靠近的人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伤害。
一个人有主见不代表固执己见,强大也不等于从不示弱。感情世界中本就没有绝对的分明,有时退让并非屈服,而是体现着对伴侣的珍视;采纳他人的看法,也并非缺乏自我,而是展现了彼此间的敬重。倘若总是以强硬的姿态自居,只会将那些真心愿意与你共度一生的人,无情地拒之门外。
归根结底,“难以婚配” 并非源于 “能力不足”,而是某些互动方式、爱情看法,容易导致关系 “难以维持”。没有人愿意和 “耽于想象” 的人在一起,毕竟生活并非偶像剧;也没有人希望找个 “完全依赖他人” 的 “藤蔓”,谁都寻求平等的伴侣;更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 “处处挑剔” 的强势,感情需要彼此体谅。
其实爱情与婚姻,好比寻觅同伴共同前行,注重的是彼此适宜、步调一致、能够彼此支撑。减少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憧憬,增添一些脚踏实地的体谅;减少一些单向度的要求,增添一些彼此贡献的真心;减少一些强硬的压迫感,增添一些温和相处的情商,这样缘分就会自然而然地降临。终究,理想的伴侣并非 “被动等待的完美人选”,而是 “双方携手,将生活打造成彼此自在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