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人化:古往今来人们如何将人类特质赋予动植物及物体?
作者 | 安芯仪 代泽西
我们习惯于将对于人类心思、情绪和看法的理解,不合理地施加于动物、植物和没有生命的物件上,这种情形叫做拟人化。
自古以来,人们就常把事物当作人来描述。屈原在《九章·橘颂》里写道,那棵神奇的树,来自遥远的南方。它从不轻易迁移,扎根在温暖的土地上。根深蒂固难以移动,始终专心致志啊,其中“不动摇”、“专心”的刻画,让橘树拥有了人的思想;王安石的“一条河流环绕农田将绿色缠绕,两座山峰推开家门送来青翠”,把“河流”和“山峰”当作人来描绘,河流仿佛是一位守护者,环绕着田野;山峰则像热情的主人,推开家门把苍翠的山景送到眼前……
现在,饲养动物的人也会把家里的猫狗当作人来对待,向它们诉说一天的劳累,觉得它们仿佛能够理解。当电脑出现故障、屏幕不定时闪烁时,我们会说“电脑发狂了”,把“发狂”这种情绪和表现方式加诸于电脑身上。
人类为何不断偏爱赋予非人类特质,这种做法具备哪些特质,其运作原理是什么,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探究拟人化的现象。
拟人化现象
人类是否会将动物和没有生命的物体当作同类,这从思想层面是一个理解上的疑问,所谓赋予非生物以人性,指的是把人的特质、想法、目的或情绪感受加诸于非人类事物上,尽管通常这种做法是针对动物,其实它的适用范围并不仅限于动物,自然界中的事物,人造的器械,所有非人类的范畴都有可能被我们视作人类。
初代米老鼠形象
赋予非人事物以人性,不仅限于赋予其外形、动作或性格特征;此外,拟人手法还能赋予非人事物更多内涵。当我们赋予事物人性化的特征时,事物便被赋予了人类的特质,这些特质源自人类独有的心理机能,涵盖了感知觉、情感体验,以及高级思维中的推理、构思等能力。
拟人化背后的心理动机
我们为何会下意识地将人的情感、观念及活动强加给那些并非人类的存在呢?有研究者构建了以拟人化为主题的“SEEK模型”,该模型从思维方式和内在驱动力两个维度界定了拟人化涉及的三项关键要素,分别是引发行为者的认知水平、追求掌控力的心理倾向以及维系群体关系的情感需求。这三个动机,分别对应着人们简化思维的需求,追求自主性与掌控的需求,以及维系社会联系和情感的需求。
//诱发主体知识
作为人类,我们对自己内心的体验最为明了;同时也更善于洞察同类。换言之,对于涉及自身或群体的认知,我们掌握得更为容易,而关于非同类事物的理解则相对生疏。
例如,若感到身体劳累,会立刻意识到,表现为打哈欠或四肢无力——这种对身心状态的感知迅速而明显;然而,要确定一株植物是否需要浇水,就不再那么容易——必须查看植物的叶片和土壤状况,还要考虑各种花卉对水分的不同要求……这种认知过程显然更为复杂。
因此,在认识非人类事物时,人们会下意识地将人类自身的知识体系套用上去,这便形成了拟人化的倾向。
当我们遇到纷繁复杂的事物和现象时,我们对于人类自身的理解能够协助我们把新奇的事物转化为熟悉的框架,从而更深入地把握它们。譬如,在动画作品中,将人体的免疫系统人格化,各种组成部分各自履行职责,使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掌握免疫系统运作的机制。
动画《工作细胞》中的白细胞拟人
动画《工作细胞》中的血小板拟人
//效能动机
人类遭遇各种灾祸,经历生老病死,总面对许多无法预料的状况,这种对不可知的担忧促使人逐渐产生追求稳定、可预见和能操控的心态。效能动机就是人在与非人类事物互动时,充分展现自身主观能动性,增强对非人类事物及其环境的认知、预判和支配。
回想一下,当我们遇到一个不熟悉的异类事物时,因为对其信息有限,情绪常会自然感到紧张和焦躁。此时,人们常会借助赋予生命力的方法,从而觉得能够更好地管理它们。
比如开头那个情况,一旦电脑发生问题,屏幕开始不定时地明暗变化,人们或许会戏称“电脑出状况了”。这种说法,一方面是提供一个简单的说明,来减轻内心的不安与急躁;另一方面,电脑运作不正常所引发的麻烦、焦心等负面感受,也能借由这样的表达得到排解。我们视电脑为能够感知自身情绪的伙伴,把棘手的技术难题比作人的反常举动,如此一来便更能容忍并描述电脑的异常表现,从而降低遭遇突发状况时的不安情绪。
//社会动机
人类天生具有群体属性,自呱呱坠地起就置身于错综复杂的人际网络之中;群体驱动力体现为个体渴望融入集体、维系交往以及获得他人认定的内在冲动。倘若这种心理诉求无法通过人际互动得到满足,个体便倾向于与无生命的客观事物建立情感纽带,以此填补这一核心需求。
例如,常把身边非人类的动物,比如家养的宠物,当作有人的角色来对待。当社交方面的需求在平时无法得到满足时,人们就更容易这样做。实验显示,人为地让人感到一时的孤单,会让他们对宠物产生更多人的想法,也更容易相信有超自然的事情发生。要是长期感到孤独,与人群隔绝,或者对亲密关系感到不安,这些情况也会让人更倾向于把动物当作人来想。
拟人化的应用与影响
归纳完赋予人类特征的理由,这种手法在我们的日常存在中具体有哪些用途和效应呢?
日常生活中,将人类特质赋予非人类事物的方法,在文化创作、生态维护、人与机器沟通等方面,展现出诸多有益的实践方式。
例如,文艺界许多经典动画作品都精妙地运用了赋予人类特征的手法;这种手法有助于启迪思维和丰富想象,进而促进艺术创作、文学创作以及设计创新的进步。生态保护宣传活动中,人们常将地球称作“大地之母”,借此表达对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此外,把动物和植物赋予人类特质,也能激发公众对环境的珍视。在人与机器沟通的范畴内,我们日常接触的智能助手、自动化设备常常采用赋予人类特征的外观,这种设计不仅使它们的外形更具亲和力,而且让彼此间的交流更为顺畅。
赋予事物人性化的表现虽然常见,不过必须把握分寸,例如,一旦机器人被设计得极其像人却又不完全像人,就会引发令人不安的情绪,反而削弱了人们的亲近感。另外,倘若将动物完全视为人类,可能会过分简化对动物的研究,妨碍人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动物的行为模式。因此,要掌握好拟人化的分寸,还要寻得最恰当的拟人化方式,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协调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国产人形机器人
赋予非人类事物人类特征是一种常见且有趣的思维活动,这种做法在我们生活各个角落都能见到;有时我们会无意识地进行这种行为,自己却未必意识到。学习了有关拟人化的知识,你有没有开始更加留意和探究日常中的这类现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