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准备了很久的选题。
在评论后台,经常有朋友问我:每天应该走多少步才合适?
我应该选择快走还是跑步?跑步应该跑几公里才不伤害身体?
这些,的确是困扰很多关心身体健康的人的问题。
我同样参与跑步活动,在亲身尝试的过程中,也进行了许多文献研究,现在就呈现成果与大家分享。
先说明一下,后面文字大多没有插图,或许会显得有些单调乏味,打算跳过过程直接了解最终想法的朋友,可以直接滑动到末尾寻找"最终建议"。
——运动小编大H
跑步还是走路,取决于你的目的
首先,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各位,步行与奔跑,这两种运动都对心脏血管系统有好处,究竟哪一种更合适,完全要看个人的锻炼和健康需求。
如果您想燃烧更多的卡路里或快速减肥,跑步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走路跟跑步一样,也能带来不少益处,比如能帮你维持体重的正常水平。
根据能量消耗分析,跑步所用的能量大约是走路所耗费能量的两倍,这表明跑步对于脂肪减少更为有效,因此其在提升心血管和内脏功能方面的好处也更为显著。
一个体重73公斤的人,若以每小时8公里的速度跑步,会燃烧606卡路里能量。而如果以5.6公里/小时的速度缓行,则能消耗314卡路里能量。
这体现了速率相异时的不同点。当速率相同时,由于运动方式存在差异,慢跑的能耗大约是快走的1.23倍,基本上可以看作能量消耗差不多。
对于体重相同的人而言,要燃烧掉一公斤的脂肪,大约需要消耗七千七百卡路里。因此,若想瘦身,跑步确实比快走更有效。
然而,我们同样要面对一个事实,跑步比步行有更高的伤害风险。
最常见的跑步伤害包括——
膝关节前方疼痛,医学上称为髌股疼痛症候群,通常表现为局部不适感,有时会伴随活动受限,这种状况在运动人群中较为常见,需要引起重视,及时进行诊断和干预。
胫骨内侧疼痛状况,又叫做胫骨应力性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相关病症
跟腱病变
髂胫束摩擦症候群,是一种常见于运动人群的膝关节外侧疼痛病症,其病因与髂胫束肌腱在股骨外上髁附近受到过度摩擦有关,症状通常表现为跑步或长时间行走后膝关节外侧出现明显压痛,严重时甚至可能影响日常活动能力,需要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以缓解不适感。
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 PF)
以及跖骨和胫骨的应力性骨折
根据相关资料:步行时发生损伤的可能性介于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五之间,而跑步时遭遇损伤的概率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七十之间。
这些损伤的形成,关联着诸多条件,例如:运动场地和所穿鞋履是否得当,跑步体态是否标准,腿部肌肉是否强健,是否曾经存在骨关节炎和膝关节的其他问题等。
当然,恰当的跑步前准备和跑姿,能够降低受伤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例如:
充分的跑前热身,以简单的活动关节和动态热身为主。
跑前不要进行静态拉伸(同一姿态超过2秒的拉伸)。
不要选硬地比如石板地,鞋需要有好的缓冲性。
跑姿最重要是做到小步轻快跑,不要大步跑、重落地。
但是,不论事先多么周全地计划,训练强度过高依然容易导致身体受损。不少研究指出,每周训练超过65公里,甚至更长的距离,都会提升发生运动损伤的可能性。
因此,选择跑步还是步行,如同处理财务问题,主要依据个人性格特点以及风险承受能力来决定。
如果选走路:7500-10000步为宜
假如你只把缓行当作日常活动,有几个数据值得关注,
4400步/每天、7500步/每天、10000步/每天。
根据哈佛医学院医学专家最近的研究发现:对于中年和老年群体,并且以每分钟不少于四十步的速度,完成四千四百步就足够了。
想要延年益寿,或许不必追求一个反复提及的指标,那就是每日一万步的目标。
该研究系一项观察性分析,其成果于2019年5月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该期刊上,具体表现为:参与调查的老年女性群体中,每日步行达到4400步者,其死亡风险相较于同龄未达此步行量者显著降低,降幅为41%。
图片:调查曲线显示,每日行走四千四百步左右,与死亡率降低有显著关联性。随着每日行走的步数增多,死亡率会逐步下降,直到达到每天大约七千五百步。超过七千五百步之后,行走数量与死亡率降低之间没有明显关联。
另有一项调查涉及非老年群体,剑桥高校的科研人员揭示,每日行走七千五百步构成关键界限,此时对心血管及代谢状态最为有利,若继续增加步伐,超过一万步后,对心脏机能的改善作用微乎其微。
他们建议的初始目标是每日步行七千五百至一万步,随后应逐步提升至每周完成一百五十分钟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
如果选快走:至少30分钟内走完3000米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0年发布的《全球身体活动与健康指南》中提出具体要求:对于18至64岁的成年人,他们需要保持规律的身体锻炼,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比如完成150至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者进行至少75至150分钟的高强度有氧锻炼,也可以将这两种强度的活动按比例组合进行。同时,还必须确保每周至少有两天的时间参与针对主要肌肉群的抗阻训练。
二零一八年,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所推出的《二零一八年美国运动指南》同时建议:每星期五日,每日进行三十分钟至六十分钟的中等强度锻炼,是维持良好身体状况最为适宜的运动方法。
中等强度活动指的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有氧运动,例如快走、跑步、骑自行车、跳绳和游泳等。其中,快走是最具代表性的中等强度运动形式。
让我说明一下这个概念,国际通用规范,通常借助梅脱值,也就是代谢当量,来衡量活动力度。
安静时每公斤体重每分钟耗氧3.5毫升为梅脱值标准,五梅脱值活动意味着运动中氧气消耗是静息时的五倍。
每梅脱数值等同于个人以每小时四公里速率步行的力度,属于中等活动水平的界限,也就是快走速度的最低标准。
梅脱值是一种精确的绝对强度指标,类似于许多物理概念的界定,比如1卡路里等于在1个大气压条件下,将1克水提升1摄氏度所需的热量——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相对的"感知运动量表"(PRE)来明确感知运动强度。
感知运动量表(PRE1-10)
从上表可知,中等强度运动就是5-6级。
最新完成的一项为期一年的严谨随机对照实验表明, 每周参与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锻炼, 能够使体重下降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三, 这种运动量通常被认为有助于维持理想体态。而力量训练则收效甚微, 其中一个解释是身体会代偿性地增加肌肉量, 同时整体运动量并不充足。
此外,令人欣慰的是,进行有氧活动时,一次完成大量锻炼和分多次完成少量锻炼,效果都是一样的,不过每次锻炼的时间不能低于十分钟。
换言之,可以将每日30分钟的有氧锻炼分成三次进行,每次完成10分钟,这样的分段练习和一次性完成30分钟的运动效果相同。
有人要问了,我知道了快走是最佳运动,但如何才算快走?
科研人员针对快走的节奏进行了深入探讨:每分钟100到130次的步伐,属于中等程度的活动量,而100步每分钟则构成了中等强度锻炼的基本门槛。
因此,总而言之,每周五日,每日完成3000步,时限为30分钟内(能够分为三次实施),这构成了维持健康体魄的起码运动标准。
另外,顺便说一句,快走要注意两点。
行走时避免故意用脚跟先着地或踮起脚尖前进,这种步伐看似能提升速度,却容易导致小腿前侧肌肉过度绷紧,进而引发不适感。保持自然的行走方式即可。
跑步时需要配合正确的手臂动作,就是弯曲手臂摆动,因为直接伸直手臂容易导致手臂部位血液涌动,从而引发身体不适。
如果选择跑步:每周16-24公里最佳
完成一万步之后,效果就趋于稳定了,跑步也是如此,有个最合适的效果强度。
梅奥诊所学报刊登的一项研究揭示,该机构作为全球顶尖医疗组织,常年位列美国最佳医院榜单,心脏病专家O'Keefe博士及其团队的研究发现,习惯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其平均生存时间显著超过常人。
O'Keefe博士持续观察参与马拉松、铁人三项、超级马拉松及长途自行车训练和竞赛的人员,其研究成果表明,一般而言,习惯性锻炼者相较于缺乏运动者,能够得到更多裨益,他们的生命长度通常增加七年。
然而,他们的文件也表明:运动过量,跟用药过量一样,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运动好比一种效力显著的良方,增加一定量之后,持续补充效果更佳,不过达到某个限度后,成效会逐渐减弱。如果继续加大量,反而可能对(心脏)机能造成不良影响。——James O'Keefe博士
他们的报告指出,当分析普通运动人群与极限运动者的差异时,研究发现极端运动量带来的健康好处并非持续增强,反而可能出现负面影响。这种危害并非突然显现,而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会逐渐累积形成。
这项研究指出,马拉松赛事进行中和结束后,参赛者体内的肌钙蛋白酶含量最高可上升五成,这一变化意味着心脏受损,其酶水平数值与心脏病发作者相似。
静坐不动时,心脏每分钟大约泵出四分之一吨血液,每吨包含九百四十六毫升。若参与马拉松或铁人三项全程,心脏会彻底累垮。心脏每小时以每分钟二十五分之一吨的速率输送血液,这会造成肌肉组织受损,进而促使肌钙蛋白及多种炎症因子产生交集,最终引发部分心肌细胞坏死。"——O'Keefe博士
岁月累积,心脏会因此留下疤痕,纤维组织会逐渐增厚,心脏壁变得粗糙,从而更容易受到心律失常的侵袭。通常,长期从事极限运动的人,他们的右心房(负责接收缺氧血液)壁厚,右心室(负责将血液送往肺部进行氧合)体积也更为庞大。科学调查发现,长距离运动者的心房颤动或心律不齐状况(或许会导致更严重的心脏疾病)的发病率比普通人高出五倍。
O'Keefe博士本人也是跑步的爱好者,他说明不排斥大家参与马拉松赛事,不过他提议,一年进行一次就足够了,毕竟马拉松并不适合当作持续的日常活动。
这位医学界人士是心脏病领域的学者,他也是该研究项目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在2012年美国运动医学学院的学术会议上,他公布了关于最适宜跑步量的明确数值,依据是他考察了14000名普通跑步者的运动情况,结果显示每周跑10到15英里或者16到24公里最为合适
我们觉得,跑动量越大,获得的益处会慢慢增多,不过这种好处在某个阶段会变得稳定,一旦超出某个界限,跑步反而会带来负面的效果。
Lavie博士主张,现阶段关键在于促使广泛人群每日参与适量活动,而非进行马拉松式跑步。若每天进行15至30分钟的锻炼,人们便能够收获70%到80%的健身效果。
支付宝运动的"终极建议"
综上所述,支付宝运动给到大家的"终极建议"如下——
若你以常规速度行走,每日达标步数的范围在4400步至7500步之间。
中老年群体必须达到每分钟40步的节奏,完成4400步的目标,以正常人每步0.65米的步伐来估算,这大约相当于3公里的距离。
不能说不能走超过七千五百步,只是七千五百步以上,心血管方面的好处不会再增加,至于健身和减脂的效果,那是另外计算。
若决定采用快步健行的方式,每周安排五天,每天进行三十分钟的运动,这样就能够满足身体健康的需要。
每日的快走活动能够逐步叠加,不过整个过程最多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进行,也就是每一个阶段至少要持续十分钟。
快走的最低标准是,在半小时内完成3000步,这个速度是每分钟100步。如果以成年人平常行走的步子长度0.65米来算,这相当于走了大约两公里的路程。
快走的极限标准为:每三十分钟完成三千九百步,每分钟步伐达到一百三十次。以成年人平均步长六十五厘米为基准,换算下来大致相当于两公里半的行程。
要实现瘦身目的,必须进行运动,时长要超过150分钟,比如达到300分钟。
若决定采用缓跑方式,每周进行三次锻炼,每次行程在五公里到八公里之间,这样的运动量能让身体得到最理想的保健效果。
慢跑的心率范围在最大心率的六成到七成之间,最大心率可以用二百二十减去年龄来估算。
若你对跑步抱有极大热情,为防止身体受损,每周的跑步总里程需控制在65公里以内,每年参与全程马拉松的次数则不应超过三次。
除了中等强度的快走和慢跑之外,每周选择2天做抗阻训练。
基础的肌肉锻炼就可以了,比如说可以安排一天专门锻炼上半身,做俯卧撑或者引体向上,再安排另一天进行深蹲、臀桥等针对下半身的训练。
以上,就是最佳的运动健康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