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的裆劲你了解多少?圆裆、吊裆等姿势介绍
陈氏太极拳的裆劲
腰胯合力的力量源于腰和胯的共同作用。你对陈式太极拳中裆部的发力掌握得如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的关于陈氏太极拳裆部发力技巧的内容。请查阅!
陈氏太极拳的裆劲
《拳论》中所说:“肾囊两旁谓之裆。”
裆有圆裆、吊裆、裹裆、尖裆、荡裆等姿势。
两胯根和膝盖要撑开,形成圆形,并且相互靠近。这种状态能保持下体的舒展,同时让跨部得到放松。它有助于“中节”发挥主导功能。
下体部位呈圆形结构。从头部最高点至会阴处,似乎存在一条隐形的垂直支撑线。这种结构使得整体动作既灵活又稳重,灵活但不浮夸,稳重但不死板。
双腿向中间盘拢,膝盖内侧紧贴,臀部和大腿向前聚拢,两腿之间留有空隙,这样能够维持下体的紧凑形态。
两腿合拢时,裤裆部位呈现成人字形,中间部位向前突出,这是圆形裤裆绝对要避免的形态。
下蹲时骨盆位置过低,臀部尖端低于双膝位置,膝盖关节呈现僵直形态,导致下盘力量无法有效聚集并向上传导。双腿外侧肌肉因此变得松垮无力,造成身体重心不稳定,难以灵活转换虚实状态,形成转换不灵的缺陷。
下盘内收,配合腰腹扭动出力,出拳一侧的骨盆向内侧旋转,目的是强化力量输出的猛烈程度。
明显,那些裆部姿势里,圆裆和吊裆算是标准的,是正确的体态,而夹裆和荡裆则是不规范的,是错误的体态,至于裹裆和扣裆,它们只是练拳时偶尔用到的临时动作,不能成为固定的姿势,与圆裆比较,荡裆算是过度了,夹裆则是不足,所谓“过犹不及”,这也是不规范的体态的原因。
圆裆在所有裆法里地位最高,它关系着其他裆法的成效。没有圆裆,就难以解决夹裆和荡裆的问题。圆裆是做好吊裆的前提条件。圆裆还能让脚根、腰脊、双手三者协调一致。发力时,略微收紧裆部,就能让裆部的力量发挥得更加充分。
经过验证。要实现圆裆并非简单。尤其是中年和老年群体,因为生理因素制约。难以满足圆裆标准,常出现两腿并拢的问题。不过只要持续练习,还是能够取得一定程度的进步。
裆部要求形态饱满,同时保持空灵状态:需要感觉放松,又要具备灵活性。饱满与空灵,松弛与灵活,构成了拳术对裆的核心标准。二者必须兼顾,才能实现最佳状态。通过适度打开骨盆区域,让双腿膝盖轻微向内弯曲,裆部就能自然呈现圆润。即便双腿膝盖略微向外展开,只要两大腿外侧向内收敛,同时骨盆区域保持撑开,同样能达到圆裆效果。在形成圆裆时,会阴部位要轻轻向上提拉,避免其向下摇摆。这样裆部皮肤就能自然保持空灵。
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里谈到:“下腰练习时,臀部要略微抬起,使下盘力量自然相合。”他还提到:“尾骨和环跳部位要向上提,内侧大腿根部用力伸展,下盘才能自然打开,两膝保持合拢,下盘自然会形成圆形。”我按照这些方法去练习,却始终无法掌握诀窍,难以符合标准。因为“臀部略微抬起”、“尾骨和环跳部位向上提”的动作,很容易导致臀部突出。臀部突出,命门附近的腰椎就无法保持挺直。脊柱不能挺直,就无法做到悬垂下盘,下盘自然也无法形成空灵圆融的状态。运用“下颌微沉,意守中宫,肾俞上提,尾闾前引”的技巧,能够实现满裆的要求。腰腹舒展,两胯自然开合。
开始时需要让髋部和臀部肌肉放松,不可僵硬锁住骨盆,否则下体就会失去灵活。虚实转换要敏捷,不能仅做左右来回摆动。实际操作中,左右移动时要画出平行于“oo”字形的内外旋转轨迹(即倒8字形)。前后移动时则要走下弧路线,唯有如此才能防止下体僵直、虚实界限模糊。这样方能真正实现松活圆裆的理想状态。
《说文解字》解释说:“劲”的意思是强健,由“力”部和“军”声组成。很明显,这个字代表了强壮的特质和力量的含义。在太极拳领域,“劲”演变成为一个专门术语,包括了棚劲、捋劲、挤劲、按劲、采劲、捌劲、肘劲、靠劲等多种类型。劲与力有着本质区别,青山石恒在《杨式太极拳发劲 运气练势》一书中指出:“力是看得见的形态,而劲则是难以捕捉的无形存在。力度外显为圆转,着力内蕴是流畅,力量分散则凝聚,力道轻浮则沉稳,力道均匀则锋利。这说明两者既有分别,又相互联系,力是劲的根本,劲是力的提升。劲能产生巧妙之力,既灵活又快捷,不显形迹,手到力到,击中之前没有力,击中之后也没有力,只在恰到好处的时机,迅猛如电,瞬间即止,气息内敛,精神专注,毫不费力。少林功夫如此,太极功夫也是如此。
这种内在力量虽未被青山石恒所列的三十六种劲法涵盖,但它确实真实存在。《拳论》有言:“下盘自有弹性质,机变一触鸟难逃。”这种弹性质便是该种劲力的体现。练习“马步桩”或形成“懒扎衣”、“单鞭”姿势时,能感受到下体微微上提的意念:当肩部下沉肘部下坠、胯部放松裆部圆活且呼气舒缓之际,便会产生一股向上的气息感受。艺高者还会感觉尾闾处有一热流上升,这就是裆劲形成的感知。
发力时,下盘的弹力与腰胯的转劲融合,再结合腿脚的稳固支撑。这种力量通过手臂传递,最终汇聚在拳头上,形成强大的冲击力。这种爆发力远非单靠手臂所能比拟,在实战中能展现出惊人的效果。另外,当练习“指裆冲拳”时,双拳在胸前积聚能量,此时双胯外展,形成圆洞,气息贴近背部,然后迅速收胯扭转腰部。腰、腿、胯三者力量融合,快速向下冲击,精准瞄准对方下体。达成“胯击”的目标。
总而言之,人体中裆部极为关键,裆部力量是一种隐形的弹力,源自腰胯的驱动力。强化裆部力量,能提升太极造诣,对强身自卫具有显著价值。
陈氏太极拳的腰裆劲
众所周知,修炼太极拳极其重视腰部力量。腰部位于身体中央,是上下肢活动转换的关键,也是调整身体重心,决定运动胜负的关键部位。因此,拳理中有“全身九个关节运动,每个关节都要从腰间发力”的说法。但是,有些人练习太极拳多年,虽然知道太极拳可以治病健身,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腰部,更不明白腰胯结合的奥妙之处。因此演练时,只是空泛地比划动作,本人也觉得乏善可陈,或者腰部勉强扭动,摇摆肩膀,步法不扎实,身体各部位都显得僵硬;与人对敌时更是处处被动,难以获胜。正如拳理所说:“遇到时机和优势不匹配的情况,身体就会散乱,必定导致倾斜,问题一定出在腰和腿上。”每次翻转,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都有其用意和目的。练太极拳时,腰部的转动有固定模式,想要身体往左,腰部先向右转动,想要身体往右,腰部则先向左转动,掌握了这个规律,练习太极拳时腰部的力量就不容易出问题。运用旋转关节发力时,不可以单独转动腰部,那样会导致身体晃动,下肢失去平衡,必须同步放松两侧髋部,使骨盆形成饱满状态,这样才能让腰部和骨盆向左右灵活转动,形成回旋时手臂与脚踝交替配合,腰部与背部相互缠绕的螺旋运动,整个套路练习起来才能达到自然流畅,顺应身体本能。在演练拳术套路时,腰部必须保持挺直,整体姿势要端正,符合中正平和的原则。不能有前仰后合,左歪右斜的坏毛病。腰部的左右转动和腿部的虚实变化,需要依靠髋关节的灵活来实现,如果两个髋关节不灵活,身体顶住骨盆,腰就难以发挥车轴的功能,因此,松垮活髋是锻炼腰力的关键。
太极拳对两腿的要求是:形态圆润松散灵活。就是两腿根部与两膝盖需要展开并使之圆润,同时还要有相互包容的感觉,两腿根部空灵稳固则下盘稳固有力,能够支撑全身;两腿放松则两腿根部可以松散灵活,虚实转换也就轻快敏捷。要避免出现两腿根部僵硬、下陷和僵硬不动的毛病,陈氏太极拳大架讲究。两脚中间的空隙称为人字形空隙,表现为动作时真假难以分辨,两腿没有分开;臀部的位置低于膝盖称为塌臀,导致膝关节形成僵硬的弯曲,产生了转动时不够灵活的问题;僵硬的姿势是不与腰部的力量相结合,身体没有放松,使得上下肢的力量无法连贯。腰部的力量与两脚之间的力量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只顾其中一方,必须相互配合,达到协调统一的状态。腰和胯的连接,在习练拳法时体现为,每个姿势都要保持腰塌胯合,有助于气息下沉到丹田,让下盘稳固;在发力行进阶段要实现腰活胯松,能够使动作顺畅连接,显得轻巧灵活;在爆发力量时需腰身扭转胯部内收,腰力旋转胯力紧锁,这样力量就能快速迅猛地传递到末梢部位。在练习太极推手时腰胯力量的协调配合至关重要。发力时借助腰腹协调来维持自身身体稳定,并破坏对手核心平衡,使其失去重心,运用腰腹力量瞬间出击,在对方重心转换的短暂时刻制服敌人。
整体而言,腰腹部位的力量在太极演练中的核心作用显而易见,与其它方面的劲力无法相提并论,因此,针对腰腹力量的锻炼绝不能轻视。
看了“陈氏太极拳的裆劲”文章的人还看了:
1.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无极式和裆劲
2.太极拳“裆”与“裆劲”
3.如何练好太极拳的腰裆劲
4.陈式太极拳抖劲的练法
5.陈氏太极拳小架推手中裆与胯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