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A股上涨以科技股主导,微盘股回调受多种因素影响?
证券时报记者 赵梦桥 裴利瑞
今年期间,A股的攀升态势主要依靠科技股驱动,不同板块和主题此起彼伏地活跃,交替成为市场焦点,一个接一个地表现抢眼。若根据企业规模来分析,那些市值庞大的稳定收益类股票在年度内的业绩相对平淡,反倒是汇聚了高技术产业的中小市值股票,取得了相当出色的成绩。不过自3月20日以来,微型盘股的增长动力突然中断,并且遭遇了短期的急剧下滑,牵涉到的基金价值也显著降低。
微盘股近期遭遇的寒流,多位基金界专家指出,存在时间节律性,与特定日期关联的异常收益或波动呈现规律性变化,这种现象值得关注。此外,今年是新规实施评估的开端,4月份公布的年度报告,将显著影响评估进程。微盘股的交易活跃度也是市场密切注视的方面,每当出现下跌情况,量化交易常被指责为微盘股剧烈波动的根本原因。一位基金管理人表示,量化交易通常包含较多逆转操作模式,既为市场带来交易量,也减小了价格变动幅度,实际上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
微盘股遭遇“倒春寒”
万得微盘股指数在Wind分类中,到3月20日为止,全年的增长已经超过百分之二十,并且在当天刷新了它的最高记录。不过,3月20日之后,市场出现了波动,微盘股承受了不利的行情,同时,也影响了关联基金的收益表现。
早先时候,中邮证券依据去年岁末的重仓股分布,选出了五十只和微盘股联系比较紧密的基金,根据记录,这些基金从年初到三月二十日,平均增长了百分之十二点七二,不过紧接着的一周多时光里,平均缩水了将近百分之三。
该基金重仓的股票,如中公高科、华业香料、德创环保、丰山集团,都与微盘股联系紧密,这些公司市值都不超过20亿元,该基金截至去年末持有这些股票。另有一些基金,例如益民品质升级、东方量化成长,也持有类似类型的股票。这些基金在之前的上涨期间以及最近的下跌过程中,净值都出现了剧烈的波动。
博时基金指数的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刘玉强分析近期微盘股的剧烈波动时指出,这种现象是多种原因叠加造成的。
首要因素是退市新规带来的作用。今年是按照退市新规开展评估的开端,到四月份末公布的公司年报会对评估效果形成显著作用,与从前相比,或许会有更多企业因此离开市场或者被冠以ST标识,规模较小的微盘股企业由于体量相对有限,经营状况的起伏相对明显,投资者担心会有部分公司离开市场或者被贴上ST标签。
二方面是对于公司年度报告所展示经营成果的忧虑。虽然促进宏观经济稳定的各项措施已经相继推行,但这些举措对上市企业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却需要一定周期,因此有些投资人在顾虑公司经营状况可能出现恶化时,会提前终止持仓。
最终呈现为前期上涨幅度显著后出现调整压力。万得微盘股指数先前达到过历史顶点,然而经营成果或许尚未同步,伴随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降低,其估值水平有所降低。
西部利得基金投资总监盛丰衍指出,近期小盘股出现下跌存在时间规律。每年四月是上市公司披露年报的集中期,同时也是面临ST或退市处置的密集期。在小盘股领域,这类不利情况的发生概率比其他市场板块要大。市场参与者已经逐渐了解到这一特点,可能在四月到来之前就预先消化了这些负面消息。盛丰衍指出,这次小盘股的波动并未超出预料,与2024年年初的情况相比,当前小盘股的调整程度显得比较缓和。
华北一位公募基金经理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小盘股在创出顶点后的持续起伏属于市场正常范围内的波动,这种情况并没有完全出乎意料。不过,当前的市场状况和技术进步的情况跟2024年开头时不一样了,那会儿人工智能技术还没有像现在这样迅猛发展,关键性的技术新进展对市场的作用并不大。现在,人工智能技术对市场的作用要显著一些。
量化又“躺枪” 警惕“拥挤风控”
微盘股下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些交易者指责高频交易的算法手段,有人声称这种算法加剧了市场下行,并引发了微盘股的交易不活跃问题。
民生加银量化投资部总监何江表示,所谓的量化策略其实涵盖范围很广,本身就有多种多样。不能否认,市场确实存在部分量化策略有追逐上涨杀跌的特点,也有部分量化策略侧重于聚集资金,不过据他观察,这类策略所占比例非常小。
因此,我不赞同认为量化手段导致小盘股价格下跌的看法。我们团队的量化方法,其核心是依据市场固有的运行模式来构建的,同时高度注意到了资金流动性可能产生的问题。大多数市场上的量化方法,其作用是促进交易活跃,可以说多种多样的量化手段对于市场环境的健康进步是有积极作用的。何江这样说明。
诺安基金多资产投资部总经理孔宪政谈到,市场对于量化策略或许反应过度,可能会引发市场下跌,这种担忧或许并不合理。
根据全球实践观察,许多发达市场的量化投资机构占据的份额要大得多,那里的金融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种类齐全,整体市场起伏幅度却比较小,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这类投资机构往往维持着比较固定的头寸比例,它们的核心目标是赚取特别回报,而不是不断变换手里的证券。孔宪政谈到,关于小盘股的交易活跃度问题,当前市场的普遍看法和现实情况之间存在明显出入,根据披露的资料可知,内地股市小盘股的整体交易频率实际上比大盘股高出两倍以上,这表明它们具有更旺盛的交易表现,即便在非常规的市场状况下,小盘股也可能维持一定的交易量。
盛丰衍补充说明,理论上,市场出现流动性风险通常是因为外部环境变动,导致投资者短期内对小型股票形成普遍看跌的看法,但量化交易模式往往包含较多逆转操作思路,既有助于提供交易活动,也能减少价格动荡,本身具有稳定市场的效果。一个市场里,如果反向投资活跃度高,多种投资方法并存,并且不容易形成普遍看法,那么这个市场就更加健康稳定。
对立的看法是,促使小盘股价格下挫的或为基金产品的停损安排,此种做法并非量化方法所专有。现阶段,一些投资主体的基金撤资行为,某些“固收+”产品的CPPI策略,以及部分带杠杆的产品,均设有类似的停损安排。盛丰衍补充说明,这本质上属于一种“密集的管控”,一旦小盘股价格下跌触动平仓条件,众多投资机构便可能同时抛售股票,这种机构行动的趋同性容易加剧市场起伏。
那位华北公募基金经理表示,要留意小盘股的变现难题,不过也不必过分担忧。毕竟,造成小盘股变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涵盖外部情形、市场心态、政策层面等,量化手段只是众多因素里的一小部分,而且量化手段引发下跌的情况并非固定不变,而是要看具体方法的制定和实施。
通过策略创新降低波动
因此,针对起伏剧烈且存在较多分歧的小盘股,基金管理人也在持续更新方法,改进配置,力求借助思路革新来增强参与者的感受。
何江在谈论前几次行情的起伏时说明,包括2024年初在内的一些市场波动,是因市场风格转变引发的,这对改进投资体系很有帮助,也就是说,需要把风险承受额度维持在比较谨慎的程度,因为当遭遇外部影响时,市场风格的变化可能会非常极端,而这种状况,又是我们过去积累的历史数据难以充分展现和说明的。这一阶段的起伏更加坚定了我们的看法和选择,严格控制风险敞口同时追求纯粹阿尔法效益是我们的根本宗旨。
何江补充说明,小盘股现象适用范围广且持续时间长,这一点在众多市场及不同时段均得到证实,同时从学术层面也能借助风险补偿率、投资心理等理论进行阐释。就公募基金的研究分析工作而言,这基本上是一种整体性的评估,主要依据股价与公司价值之间的相对位置来做出判断。小市值股票的获利,往往要求风险承受能力与投资打算的时长相互配合,注重长远打算,才是处置小盘股投资的核心要点。
盛丰衍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试图借助“固定股票和债券的比例搭配,再加上两端操作”来减小产品的起伏。去年至今,盛丰衍部分产品投资采用固定仓位法,若因市场下跌导致持股比例降低,则需补足至初始水平,以此规避传统止损法中易出现的“高位接盘、低位割肉”问题;同时,盛丰衍也在探索央企分红及央企小盘股组合的哑铃策略,旨在优化资产配置,减小基金净值起伏幅度。
他感觉,大盘股里的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相对具备更佳的风险回报平衡性。这些中央企业运营比较稳固,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强。过往的资料表明,即便是市值较小的中央企业股票,其价格波动幅度也小于其他小盘股,并且下跌后的恢复速度也更快。
“偏见”中往往孕育机会
策略革新之外,众多基金管理者也认同微型股票具备长期投资意义。他们指出,部分投资者存有诸多成见,机构针对此类股票的研究关注普遍不够,因而其中隐藏许多具备吸引力的投资机会,甚至存在有望从“规模小且优质”发展为“体量大且实力强”的优质标的。
如今市场充斥着不少成见,谈及大盘股,往往联想到白马蓝筹和价值投资,说到小盘股,则多与主题投资和投机行为挂钩,然而微型股票领域中,同样聚集了许多细分产业的佼佼者,这些公司在推动技术革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位来自华北公募的基金经理指出。
孔宪政继续强调:价值投资理论的创立者格雷厄姆很早就察觉到,规模较小的股票在市场上的定价准确度明显不如规模较大的股票,这种情况的产生是因为目前中等规模的企业普遍存在研究关注度不够的问题,这种由来已久的结构性问题,导致中小型上市公司的实际价值难以在金融市场中得到公正的反映。
所以,我们觉得小盘股还有投资价值,我们打算不断研究中小企业,发现它们的价值,调整资金分配,让资本市场定价更合理,努力让投资人有更多回报。孔宪政说明。
盛丰衍也提及,投资者有时会对特定资产形成看法,这种看法其实也可能包含着机遇。从公募基金研究分析的角度看,一方面,许多小盘股都代表着优秀的企业;另一方面,公募基金适度持有小盘股,有助于提升基金整体收益,进而使投资人的回报增加。
何江注意到,那些增值数据比较突出且持续稳定的股份,更容易发展成为市值更大的企业。以当前的小盘股为例,智能生产、芯片器械与原料、太阳能储能等细分领域,或许会涌现出一些市值较高的股份。
那位华北公募基金经理早先表示,现阶段经济结构调整与技术革新的叠加阶段,有发展前景的小盘股通常分布在整个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位置,或是国家政策重点支持的行业方向,亦或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的边缘地带。AI特定领域的实际应用,例如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等,半导体装置的本土化替代是现阶段重点关注方向,国内相关公司或许能够得益于政府扶持和消费需求提升;工业自动化与机械手产业,伴随制造业的革新,部分细分市场的标杆企业具备拓展体量的条件。另外,全球供应链调整创造的发展契机,例如半导体、核心物料等行业,国内公司或许能够填补留下的市场空白,促进其市场价值提升,原本规模不大且特色鲜明的企业,也有望发展成为规模庞大且实力雄厚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