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体问题认知世界?古希腊到现代,中西方对身体美的追求

日期: 2025-10-19 02:01:30 |浏览: 2|编号: 10511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从身体问题认知世界?古希腊到现代,中西方对身体美的追求

世间纷扰,常源于个体身心之困。法国思辨家梅洛·庞蒂曾言此理。这位存在主义宗师主张,人的躯体犹如明镜映照寰宇。故而,我们对于大千世界的认知,实则是躯体在抒发,躯体在传达。

梅洛·庞蒂认为身体是感知外界的关键途径,那些看似深奥的哲学思想其实源自平凡生活的概念升华。人们很早就开始欣赏身体之美,早在遥远的古希腊时代就已形成这种观念。古希腊人认为理想的身材应该遵循特定的比例关系:头部高度占身高的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肩膀最宽的位置应是身高的四分之一,大腿正面宽度与脸的宽度相等。这种符合比例的身体形态才能带来舒适的美感体验。数千年光阴流转,角斗、健美、瘦身、体态塑造等活动,西方社会对形体之美的追求从未间断。

在中国,数千年以来,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主流儒家思想,与强调“精、气、神”的道家学说相互交融,使得对肉体本身的尊崇长期未能出现,即便在晚明那个时代,人们关注的也仅仅是人的物质欲望、情色渴求、口腹之欲以及财富贪念,却很少见到对人体之美的向往。直到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迫使中国社会开始了深刻的变革。一百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中国完全融入了世界一体化进程,欧式生活观念在都市居民中传播,很多人已经将这种模式变成了日常行为,人们开始欣赏人体魅力,把锻炼身体看作是追求的目标。中国人传统上讲究保养身体,可是现在这样热衷于对体型的塑造,真是前所未有的现象。

2014年,国家层面公布了相关指导文件,旨在推动体育产业进步并激发民众运动热情,其中特别强调要将“全民健身”提升到国家高度。随着新一轮鼓励民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号召,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健身热潮之中,参与跑步、游泳、瑜伽、使用健身器材以及跳广场舞等活动,各式各样的健身书籍也因此应运而生,成为这股全民健身风潮中引人注目的现象。

健身书狂欢的背后是人们的功利心

启动电子设备,进入多个购物网站的书籍专区,各类励志读物和健康指导类书籍占据了主要推荐位置,包括《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你是最好的自己》、《这书能让你戒烟》、《只有医生知道》等等,它们涉及心理困扰和生理问题,反映出人们总是关心自身状况。

近些年,人们的关注点又增添了一个新的领域:体育活动。你能够注意到,在众多在线销售平台,书籍的分区里新增设了一个类别,名称为“锻炼与养生”,有关锻炼的书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以亚马逊为例,在最近一周,“锻炼与养生”这一分类中排名前五十的书籍里,有二十六本是在宣扬西方健身观念的著作,在这二十六本著作中,有十七本是在去年到今年期间新出版的。这些新出版的书籍大致分为力量锻炼和跑步两个领域,力量锻炼类中,畅销的书籍有《硬派健身》(在三个主要电商平台的健身类图书排行榜上位列第一)、《囚徒健身》、《无器械健身》等指导肌肉锻炼的书籍,而跑步类书籍则更加丰富多样,京东在分类首页专门为跑步主题设置了一个名为“奔跑在路上”的“跑步书4部曲”的营销推广,包括从《爱上跑步的13周》到《天生就会跑》再到《素食,跑步,修行》,最后到知名度最高的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些书籍逐步提升难度,内容涵盖了跑步技巧到精神层面的修养,可以说非常全面。

也许有人会认为,大量出版和热销健身类书籍有些不合常理,毕竟阅读无法替代实际锻炼和出汗。但是,出版商敏锐地捕捉到了全民参与健身的巨大市场机会,从而获得了丰厚的商业回报。据出版《素食,跑步,修行》的编辑李怡霏透露,该书发行仅一个月,便跃居亚马逊“素食调养类”榜首;该书的发行商博集天卷表示,此书本月面市,销售量已超过二十万本;而像《囚徒健身》、《无器械健身》、《跑步圣经》这类并非全新但依然热门的书籍,则持续霸占排行榜前五名。

小刘认为,选择一本合适的健身书籍,并按照书中的方法进行锻炼,是每个渴望拥有健康体魄的现代人应有的态度,他自去年起每周坚持去健身房运动,最近入手了《硬派健身》,白天认真阅读,晚上刻苦训练,为自己的身体获得了科学的指导而感到高兴,这是小刘的第一本健身书籍,它教会了他正确的饮食方式,指导他如何安全地完成深蹲和俯卧撑,还告诉他怎样练出漂亮的肌肉线条。

运动锻炼应当获得专业建议,当你着手进行健身活动时,很可能会主动去寻找可靠的教学资料,可以说所有认真对待健身活动并希望实施锻炼的人,都会需要这类书籍,本月推出了两本新作品《核心基础训练》和《德式无器械健身》,后浪出版公司的策划编辑付志宏表示,目前健身爱好者数量激增,这体现了人们对生活品质期待的提升,以及对身体健康更加重视《德式无器械健身》和《核心基础运动》面市后,众多读者纷纷前来咨询相关技巧,同时也有不少人索要视频教学资源。通过亚马逊平台发现,读者对这两本书反响热烈,尤其是《核心基础运动》,不少读者(涵盖不同年龄段)依照书中指导进行锻炼,长期困扰的腰背不适得到了显著改善。

健身书籍若能传递积极影响,其出版意义便不应再受质疑,不过目前最热门的健身读物《硬派健身》的创作者、健身专家斌卡却对此表示担忧:不少人反映难以理解《硬派健身》,原因是他们认为这类畅销健身书籍无需动脑阅读,只要提供“十日瘦十斤”这类具体方法即可。斌卡无可奈何地表示,多数购书者购买健身书籍时,主要看重成效。实际情况同样如此,一旦健身书籍被当作操作指南,那种追求实效的购买狂潮之中,潜藏着同样注重实际效果的健身群体。

跑步融入生活,才是健康之“瘾”

健身书籍的流行显示出一种倾向,那就是我们似乎对跑步和腹部训练更为关注。首先谈谈跑步。近些年,各地忽然冒出许多跑步爱好者群体,各种城市长跑活动层出不穷,仅北京一地就有“怒放生命健走队”、“嘉友跑”跑团、“奥森百人公益跑”、姚明倡导的“2015要跑·24小时城市接力赛”、“合力跑地球1圈”等等活动,场面十分热闹,但去年十月那场在雾霾天气中举行的京城马拉松尤为引人注目,三万名跑者穿着五花八门的服装,从天安门广场出发,形成了一道颇为反常的城市景观。

当我们讨论跑步这个话题时,究竟在交流哪些内容?对于曾经体重超标的杨天国而言,跑步就好比是年轻人聚集的公共健身活动,是他眼看自己即将三十岁时,针对自身健康状况不满而采取的最坚决的行动措施。这些年经常熬夜工作,身体损耗非常严重,我最近两个月经常去跑步,感觉吃东西时心理压力减轻了,身体也感觉轻松了,杨天国谈到《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是最让他产生共鸣的一本书,他说村上春树描述写作是消耗精神能量的,跑步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我是一个精神消耗很大的人,对此深有体会。

作家冯唐谈到他热衷于跑步的一个缘由在于,运动过程中能够全然沉浸于个人的宁静时刻。跑步这项活动,既可以结伴同行,也能够独自进行。跑动时,唯有“自我、光阴、前行的道路”相伴,能够约束心绪不去思考任何事物,亦能任由它自由驰骋。

李怡霏十分赞同这个看法,她认为一般百姓跑步,可能最初的目标确实是去除肥胖和亚健康状态,跑步刚开始时,感受到的是身体“变苗条变好看”的愉悦,一旦超越这个时期,就开始“滋养精神身体”:跑步的实用价值不再关键,跑步已经融入日常,变成了一种健康的“习惯”。

跑步这种强烈的爱好,很多人将其视为一种类似修行的日常习惯,“豆瓣”这个平台上,目前有超过一百个讨论跑步的社群,以及三十四个汇聚跑步同好的站点,这些社群和站点的关注者数量合计超过二十万,许多跑步爱好者会表示,跑步是通过锻炼身体来实现身与心统一的提升,这项活动已经不再局限于体育运动的层面。

好像全世界男人最想要的只有肌肉

相比之下,跑步这种运动既可以个人练习,也能集体参与,而力量训练却注定要独自面对。肌肉非常固执,必须屏住呼吸,专注意念,在缺氧的情况下对沉重的设备完成十几组练习,经过很长时间,它才会逐渐显现。并且,锻炼时不能交谈,否则只会导致岔气而伤害身体。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随随便便地走向老年,而没能想象到自己把身体的力量和容貌推向顶峰之后会是什么模样,那真是可耻。这句话要是让那些注重锻炼肌肉的人听到了,肯定会奉为至宝。二十余年前,国人对体育健儿的认知多是“思维迟钝,体格壮硕”,而今,体格健美的男士在各类交友节目、娱乐综艺中现身时,总能激起女嘉宾的热烈反应。

国人初次在银幕上目睹令人惊叹的体格,源于史泰龙出演的《第一滴血》;施瓦辛格这位屡获奥林匹亚先生殊荣的健美名将,从竞技界跨界影坛,同样令中国观众感受到强烈的视觉震撼。这位肌肉发达的冠军后来当选为美国加州州长,凭借其强健的体魄与智慧,纠正了国人对于肌肉男的传统认知。后来好莱坞影片的巨大冲击下,肌肉壮汉的形象变得不再新奇:在《超人》系列中,当女主角遭遇危难时,克拉克会解开领带和上衣,显露出穿着内裤的倒三角体格腾空而起;而在《速度与激情》里,道恩·强森为解救他人于危难之中,手臂猛地发力肌肉膨胀,石膏竟被撑裂开来!Buzzfeed网站近期开展了一项针对男性理想体型的研究,覆盖了十二个不同的国家,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国家的男性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几乎都是肌肉发达的男性,拥有倒三角形的身材,宽阔的肩膀和纤细的腰身,以及强健的腹部肌肉……看来,全球男性最为渴望的特质只有一个:肌肉!特别是,他们对腹部肌肉的重视程度极高!

如今只需前往运动场馆逛一逛,便能看到许多“核心训练爱好者”,他们分别在不同区域独自使劲地做卷腹和仰卧起坐,一百个,两百个……他们承受着单调动作的循环,服用各种风味的营养补充剂,目的只是为了肌肉增长。那个初学健身的三十岁女性,是一位已经生育过的母亲,为了塑造腹部线条,她每天雷打不动地完成三百次卷腹和仰卧动作,这个习惯她已经保持了半年的时间,或许男性群体中普遍存在对腹肌的欣赏倾向,但女性拥有腹肌,更能彰显她们对自身命运的掌控力,我坚信,会越来越多的女性认识到这一点。《囚徒健身》的编创负责人王辉承认自己也是“力量崇拜者”,他甚至觉得咱们同胞骨子里都藏着一个“健美追求”:“高糖膳食和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让大家的体格状况在快速变差,人们迫切需要肌肉来改善自身的瘦弱,喜欢六块腹肌的人其实都有‘英雄情结’,盼望获得强健的体魄,并且不遵从普遍的社会规范,再加上媒体对模特男女的过度渲染,这实际上激发了民众对健美和力量的内在渴望。”

崇尚力量的人,内心深处隐约透着对体魄的敬重。斌卡指出,国人当下对六块腹肌和腰间线条的痴迷,实则是弥补对中国传统健身观念淡忘的一种心理。读书与锻炼,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早已泾渭分明,鲁迅先生曾言,古代读书人的审美情趣是“黄昏时分,缓缓吐出一口血,两个仆人搀扶着,无精打采地走到台阶前赏秋海棠”(鲁迅《病后杂谈》)孔子曾经精通六种技艺,也擅长骑马射箭,然而元代起禁止汉人练习骑射,明代之后,读书人只能空自悲叹了。如今我们提及的健身风潮,实际上是在倡导古希腊的审美观,那种对肌肉、力量和人体理想比例的尊崇。中华文化在这方面较为匮乏,随着全球化的推进,逐渐接触西方文化后,人们便对此产生了强烈需求。然而,他以为只为练出六块腹肌而锻炼非常不聪明,他的健身愿望是让自己的身体与其和平相处,最终达到融洽。

书写至此,脑海中浮现出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的诗作《竞技盛会》片段:通过缓慢姿态彰显全身每一处肌体轮廓,遍体覆盖着如海般浩瀚的润肤膏……夺冠之际他高高举起硕大拳头像,对维生素的效力表达崇敬。五十年前,面对夏日里纷纷涌现的腹肌爱好者们,辛波斯卡已投去充满同情的微笑。

消费肉体,寄予理想还是表达焦虑?

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人的身体从来不只是天生的产物,它还是社会背景和历史传统共同塑造的形态。西方曾经有一则宣传语这样说:一个人的胖瘦就是其社会地位的体现。一百年前,体态丰腴被视为事业有成的象征,但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如今,体型肥胖反而成了社会底层群体的标签。这种以大道理包装的审美评判标准,不知不觉间成了对身体形象的一种修饰手段,由此导致社会性规范对生理性状态产生了干预。

中国传统文化更强调调养身体而非锻炼身体,这种观念渗透在医学、儒学、佛学、道学等领域,历史上健身并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的健美健身运动持续受到西方健身文化的影响。欧洲文化名城雅典和古希腊,在建筑与雕塑作品中都展现了肌肉发达的力士形象,这种健美的体格深受皇室贵族及上层社会推崇。健美运动的开创者尤金·山道,其后继者韦德兄弟,以及二十世纪的阿诺得·施瓦辛格等健美选手,通过宣传与影视作品的传播,共同推动了美式现代健身文化的形成。市场经济利益促使减肥、塑身、健身、美体等广告大量涌现,这些广告形成了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商业推广和媒体宣传不断冲击,健身领域的审美取向趋于通俗化,融入生活层面。男性被称作“硬汉”,女性则被形容为“体态丰腴”这类评判标准慢慢获得认同,拥有健硕体格被看作是一种潮流。

让·博德里亚在其著作《消费社会》中有言,各类消费风潮均系人为建构而成,此类风潮在极大程度上与人类固有的需求紧密相连。既然身体已然沦为消费的标的物,当代人于自身形体,究竟是寄托了更多抱负,抑或是宣泄了更多忧愁?

工薪族承受生活与工作双重压力,情绪焦躁不安。许多人办理健身会籍,主要参与动感单车课程,从不使用健身器材,他们钟情于集体活动时大汗淋漓的体验,借此排解内心焦虑,有十年私人教练资历的健身导师高岩指出,健身场所是现代人群舒缓生活烦忧的地点。

十年间,身为媒体人的云也退持续不去健身房,他提出,许多人的健身活动源于被动压力,社交平台充斥着生活展示,如今去健身的人很难不受比较心态的影响,一旦对具体事物过分执着,健身便容易滋生忧虑,例如担心体重增加的顾虑。

当前,持续涌现的诸如健身追踪器之类的智能穿戴产品,以及各类记录卡路里消耗的手机应用,使锻炼身体变成了一种流行且易于展示的生活姿态。展示腹部肌肉、公布跑步距离,这仅仅表明人是模仿他人的社会性存在,健身在某个层面上是个人在社会中寻找自我价值、与旁人互动的一种途径,这是《囚犯锻炼》项目发起人王辉的观点。

李怡霏认为健身这种“身体投入”远比整形吸脂更利于健康。大众并非愚钝无知,特别是当代人,他们拥有比过去任何消费时代都更为明智的头脑。跑步等锻炼方式,源自人类天性,是回归本真的途径。她这样阐述。对许多人而言,追求健康和羡慕健美身材,是每个人内在本性的自然流露。

【健身个案】

作家冯唐

肉体之美,美到不可妄言

新京报: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跑步?一直坚持吗?

冯唐说他时常会进行锻炼,过去也常跑步,多数时候是在健身场所进行,因为工作太过疲惫,以此方式来放松思绪。从今年五月起,他把跑步当作一项固定活动来对待,到了七月,他计划参加一场马拉松赛事。赛事的路线从四月持续到七月,横跨广州至北京,期间他每天要完成一场马拉松的跑步量。冯唐参加的是赛事中的一站,因此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充分的准备。

新京报:你是运动上瘾者吗?

冯唐认为不能算是沉迷,但跑步确实能带来快乐,这种快乐被称为运动者的欣快感,实际上是指当身体活动达到一定强度时,体内会释放一种物质,这种物质会促使人感到愉悦。他形容这种感觉如同饮酒过量后的舒畅,或是热烈讨论中思维活跃的状态。

新京报:你是一个肉体崇拜者吗?

冯唐:肉体是很美的东西,美到不可妄言。

健身导师斌卡

中国人健身需要“祛魅”

新京报:你觉得什么才是现代人的正确健身理念?

斌卡表示不认同只关注体重下降或肌肉增长的做法,也反对体重过低的情况,他希望大家体重和体脂都维持在正常范围,健身应该以健康理念为基础,依据美国医学研究学会的标准,正常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五次,每次不少于三十分钟的中等强度身体锻炼,并且要包含至少两次力量训练,进行这些活动不一定需要去健身房。

我推荐大家去健身场所锻炼,因为那里更便于运动新手入门。健身场所的设备是为了让人更安全更规范地活动而设计的。所有体重过重的人,我都不主张跑步,肥胖者跑步时,体内脂肪会产生震动,会损害关节和内脏,这些人应该先进行力量训练,把体脂减少。

新京报:获得天使投资后,你说自己开始做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斌卡:要消除健身的神秘色彩。如今社会上流行的健身观念不少,甚至变成了看似有理却毫无根据的迷信,还存在许多过时的“古代”说法。比如运动后第二天肌肉疼痛,并非乳酸积累所致,这种观点根本不该是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所认同的。高中生物课程曾经讲解过,运动结束后两小时内,乳酸就会被身体完全代谢掉,而肌肉酸痛通常在二十四小时到七十二小时期间出现,乳酸究竟怎样导致身体感到疼痛?这种错误观念在五十年代苏联流行了不过五年就被推翻,可国内至今仍然广泛传播,实在令人费解,我的任务就是要澄清这些运动方面的错误说法。

采写/新京报记者 柏琳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铂牛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