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训练频率怎么把握?为何天天练肌肉却不长?
时常有人向我咨询:"每周锻炼五次是否足够?""每日健身肌肉却不见增长是什么原因?"这些疑问普遍存在于健身者之间,反映出许多人对训练频次的认知存在偏差,因此我决定借此机会与大家探讨训练频次的相关话题。
我起初接触健身时,也以为运动量越大肌肉增长越迅速。有一段时期几乎每日都前往健身场所,每次逗留两三个小时,最终却没见肌肉增多,反而察觉到锻炼后肌肉量在减少。经过一段时间才领悟到,肌肉并非在锻炼过程中发育,而是在锻炼后的休整阶段得以恢复。可以打个比方,锻炼好比是拆除旧墙体,而休整才是砌造新墙体的过程。没有足够的恢复时间,训练再刻苦也没有好效果。
根据相关研究,普通健身者针对每个肌群,每周进行十到二十次训练较为合适。如果你在周一针对胸部完成了十五次训练,那么最好让胸肌休息两到三天。我个人的训练安排是每周进行四到五次锻炼,主要采用身体部位分化的训练方法。每周一进行上肢训练,重点练习推的动作,包括胸部、肩膀和三头肌,周二则进行下肢训练,主要锻炼腿部肌肉,周三安排休息日,周四再次进行上肢训练,这次以拉的动作为主,涉及背部和二头肌等部位,周五再进行一次下肢训练,周末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性地加强某个薄弱环节的训练,或者针对本周训练感觉不够充分的部位进行补充练习,通过这样的安排,可以确保每一块肌肉都得到有效刺激,同时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恢复。
不同的人训练频次不该相同,需因人而异调整。部分人日常活动已消耗较多体力,身体已受适度刺激,这类人可适当降低训练频次,每周进行三次也足够。另一些人工作性质不耗费体力,多在室内办公,这类人可适当增加训练频次,为身体提供锻炼机会,每周进行六次同样效果良好。需要寻得一个契合自身的韵律,此处提供一个简易的辨别途径:倘若在现有锻炼频次下,接连数回感到力不从心,或者肌肉时常浮现钝痛,精神状态欠佳,那么很可能锻炼过于密集,宜略作放缓。倘若情况相悖,现行锻炼频次未能带来肌肉显著的感受,则可尝试提升频次。每个人都在持续探索中,逐步确立自己的节奏。
务必注意,须规避普遍存在的错误观念,许多人认为频繁练习就等同于勤奋。真正的勤奋在于确保每次训练都具备高标准,而非仅仅关注数量。即便训练次数增多,若每次都马虎应付,那么多练也是徒劳。反之,即便训练频次稍低,只要每次都能专注投入,仔细完成,就一定能取得显著成效。
最后,给初学者们提个想法:刚开始锻炼,可以先尝试每周三次进行全身训练。等身体逐渐习惯后,再逐步提升训练次数和调整训练分化方案。不断尝试,最终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并且要长期坚持,这样时间会证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