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山西南部族群墓葬习俗引关注,探秘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文物

日期: 2025-11-02 10:03:37 |浏览: 5|编号: 10614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三千年前山西南部族群墓葬习俗引关注,探秘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文物

Part1

预告片:

一万年前山西北部繁衍着什么样的部落,竖穴腰坑殉猪这是何种民族的丧葬风俗,孤竹一个仅于竹简典籍里现身的古封国,河北卢龙双望镇东周遗址。 三千年前山西南部生活着怎样的族群,斜洞腰坑殉狗这是什么民族的墓葬习俗,霸国一个只在青铜器铭文上出现的诸侯国,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

镜头:工作人员打开文物库大门开灯

解说1:这里存放着的文物,是从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出土的,而该墓地出土的文物存放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文物库。

谢尧亭 :那个出土于 M1017 的铜豆有四件 ,极为珍贵 ,铜豆 ,以往呢 ,是用来盛放菜 ,或者盛放酱的物品 ,其内部有一篇铭文 ,铭文为霸伯作 、大 ,大与太相同 ,此处缺一个字致使内容不明 ,借助其他相同的豆 ,其他豆上的铭文是庙 ,即霸伯作太庙宝尊彝 ,其孙孙子子万年永用 。

这件器物称作青铜罍,罢当时作为一种酒器,这个青铜罢相当漂亮,其花纹十分好看,我们瞧见了鱼鳞纹,图案的鱼鳞纹,它的底纹是这般云雷纹,制作得极为细腻,极其精美,在这件器物口沿的内壁,也有几个字,叫做霸伯作宝尊,这亦是霸伯制造的器物 。

解说2提到,“霸伯”是墓葬的主人,其在青铜器铭文上被一再提起,然而在史籍里却从未有过记载,正是依据这个反复出现的名字,考古人员作出推断,翼城大河口墓地是西周时期一个小国霸国的墓地 。

时间往回推至3000年前,周王朝刚开始建立,当时分封了天下,诸侯之中有同姓的,也存在异姓的,在史书上有记录的诸侯国多达七十多个,然而对于霸国,却丝毫没有任何记载,霸国,就这样突然地在世人眼前现身

谢尧亭:M1被发掘后,一见着青铜器,就发现上面有铭文,其铭文多次出现霸、霸中或者伯,还有芮公舍霸这样的字眼,发现霸字铭文后,初步推断这个墓地可能是霸伯家族的,因M1很大且随葬器物多,初步判断墓主是一代国君,既然是一代国君,其青铜器铭文基本能代表墓地主要人群,即所有霸国或霸族的标点符号。

解说3:翼城大河口,有霸国墓地,其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墓葬有一千余座。该墓地最早发现是在2007年5月,从2009年开始进行大规模发掘。其中,为分辨墓地国别提供最有力证据的墓葬,是两座大墓,一座编号为M1,另一座编号为M1017。在没有发现“霸”字铭文的青铜器之前,考古人员曾对大墓主人的身份做过种种猜测。

谢尧亭称,周公与成王时期,唐国被灭掉,之后分封叔虞至唐,当时灭唐有历史背景,即管蔡之乱,乃管叔、蔡叔与商纣王之子武庚叛乱,平叛过程中唐参与了此次叛乱,唐被灭后分封叔虞到唐,众人更倾向此地是唐的墓地,为何?因文献多次记载唐叔虞分封地在翼城一带 。

串场1:《吕氏春秋》里有个“桐叶封弟”的故事,讲的是周成王与他弟弟叔虞,周成王即位时年纪小,由周公旦代理朝政,一天成王和弟弟叔虞玩耍,成王摘了片梧桐树叶给弟弟,随口说“我把它作信物封赐给你”,叔虞接过树叶后心里很高兴,接着把这事告诉了周公旦,周公旦觉得天子说出的话不能反悔。这件事倘若为真,那便绝非寻常之事了,于是前去问询成王,成王称其不过是跟弟弟逗趣玩笑罢了,周公旦听闻后神情严肃地讲:“天子没有戏言,说出的话就形成法令,岂能随意乱说。”成王听闻周公旦所言在理,只好将叔虞分封至唐,唐的封地就在如今翼城一带,并且叔虞的墓始终未被发现,大河口墓地处于翼城县城东6公里处,所以考古人员会有这般推测。

解说4:墓地国别已确定为霸国,然而这个在历史上毫无记载的小国家,其来历究竟是什么,它与西周王朝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呢?考古人员在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上找到了一些线索。

谢尧亭:这是个青铜簋,青铜簋的这种花纹自西周中期起出现,是这种瓦棱纹,这种扁腹的簋不多见,其盖里面、内底分别有一篇铭文,铭文中,前面记年月,隹十又一月,井叔,即邢叔,邢台的邢,如今写的水井的井,井叔来,到什么地方,来蔑霸伯历,蔑历啥意思,是当时勉励、奖励,就这意思 。井叔是西周王朝的大臣,是处于西周中期偏晚阶段的大臣,所以这对于我们进行该墓葬的断代而言,是一个很好的证据。,

解说5:霸国的历史,是我们没办法知道的,这时井叔这个人物出现了,紧接着原本关得紧紧的历史之门,好像被打开了一条门缝,透出来一缕光亮,考古人员在另外一只青铜簋上寻觅时,发现了一位史书具备记录的人物,那个人的名字是芮公 。

谢尧亭:我们称它为鼎式簋,因它器物内部有铭文,此处存在铭文,那铭文所写是何字呢?为芮公舍霸马两、玉、金以铸簋,芮公乃周王朝一大臣,舍是赐予之意,霸是我们所说的国名或者族名,应是赐给霸伯,两匹马,还有玉器,还有金,即青铜,霸伯拿着这些物品做了一件簋,此即铭文所记载之事。

解说6:我们没办法推断这段铭文中的芮公究竟是指哪一代芮公,然而我们借此能够看出,霸国国君跟西周中央王朝的权臣井叔有来往,霸国国君跟西周中央王朝的权臣芮公也有来往,霸国在西周众多封国之中影响力不能小觑。

谢尧亭:在M1里,发现有11个壁龛,其为何要用这么多壁龛呢,是因其器物众多,在它的葬具即棺里放了诸多玉器,棺椁间放了不少青铜器及一些玉器等器物,放不下,在其二层台,也就是椁室一周填土上面形成的台,还在墓壁四周挖了11个类似小窑洞的东西,考古上叫壁龛,壁龛里放有原始瓷器、陶器,特别多的是漆木器,二层台上放了两个漆木俑,在其东部二层台上也放了两件漆木俑,那么这说明什么问题呢,第一个说明这个国家比较富裕,起码有这种实力,第二个说明霸伯当时相当厉害,即霸伯当时比较有威望,至少在当时国与国之间的国际环境中很有威望,其国力比较强盛,要不然没有这么多财富,不能拥有这么多物品。

解说7:诸侯国那位史上没什么名气的国君,居然陪葬这般丰厚,这极大超出考古工作者的预料,并且在另一座国君级别的大墓M1017那儿,有着让人惊讶的新发现。,

谢尧亭:在M1017的棺盖板上,我们发现了一个范围,这个范围大约2米长,1米8宽,在这个范围内铺满了海贝,海贝密密麻麻地铺满了,我们没有经过精确计算,初步估计大约有2万枚左右,这些海贝有可能是缀在布子上,或者是缀在某种介质上面,也就是缀在一定的东西上面,它们铺在棺盖上,海贝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货币功能,这么多的海贝,也表明了其财富拥有量非常大。如此数量众多的海贝,我们要怎样去提取呢,我们逐个为海贝编号,那是绝对行不通的,因为数量实在太多了,所以我们打算将其整体提取出来,于是乎我们把这座墓葬,迁移到了室内,开展实验室考古 。

镜头:搬运现场

Part2

预告片:

怎样的族群在三千年前生活于山西南部,斜洞腰坑殉狗是何种民族的墓葬习俗,哪一个诸侯国是仅在青铜器铭文上出现的霸国,山西翼城的大河口是西周墓地。

镜头:从照片背板到人

谢尧亭指出,这是2007年进行发掘的一号墓,此墓是所在墓地里规模较大的,是已知最早且未被盗的一座大墓,这座墓在四角有四个洞,这四个洞呈现在墓室四个角内,因此暂时将其称作斜洞,这种斜洞的用途至今尚未明确,不过至少能判断其具有礼制方面的用途,绝不是毫无用处随意挖的四个洞。

解说8: 不能肯定斜洞真正用途, 这个发现为考古人员提供重要信息, 因为类似斜洞并非首次被发现。 早在2005年发掘绛县横水倗国墓地时候发现有斜洞, 倗国与霸国墓地遗址距离不过数十公里。 除斜洞外, 腰坑和殉狗是两个国族墓地共同之处。

谢尧亭:这个腰坑它有着怎样的意义呢,也就是说我们所理解的它是在墓主进行埋葬之前的一个用于奠祭的坑,先展开祭祀的动作,在祭祀时放一只小狗,之后呢放置垫木,在垫木之上放置椁然后再放置棺,是这样的一个程序。腰坑里面有殉狗的情况,这属于商文化的一种习俗,就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在咱们中国被发现得最早的有腰坑的是处在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就已经有腰坑了。

解说9内提到,霸国墓地和倗国墓地,除了斜洞、腰坑、殉狗这些相同点之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共同特性,即主要的墓葬方向都是东西向。现有的考古发掘成果显示,西周王朝姬姓贵族的墓葬方向全是南北方向,没有一次例外情况。而那些墓葬方向都是东西向的墓地,极有可能属于同一族群。

谢尧亭:出土有倗伯的青铜器铭文明确显示,倗的姓是媿姓,是女字旁右边加一个鬼字的媿姓。东周文献记载,狄人的姓是媿姓。倗国或者倗族这群人是媿姓,所以他们是狄人。我们发现的翼城大河口墓地,其文化性质、文化因素,与绛县横水墓地的倗国墓地非常相似。先说,绝大多数是头向西的墓葬,两个墓地都存在斜洞,目前西周考古中,斜洞仅在这两个方国的墓地被发现,所以,我们据此推测,大河口墓地人群的姓为媿姓,其也属狄人人群。

串场2:先秦时期,我国华夏统治者对周边其他民族有“蛮、夷、戎、狄”这样的称谓,这些称谓较为笼统且模糊,那些民族的活动区域并不固定。若简单概括,即东方称夷,南方称蛮,西方称戎,北方称狄。华夏族与这些周边民族,存在对抗,也有融合。其中戎族、狄族因主要分布在如今的黄河流域或更北及西北地区,其与华夏族关系相对紧密些,二者之间有通婚情况,比如周王曾娶狄族女子为王后,晋献公、晋文公都曾娶戎族女子为妻。《左传》有记载,“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晋国周围是戎人和狄人,霸国墓地所在的翼城,在如今晋东南一带,是史书记载的狄人定居及活动区域。

解说10:若霸国如同倗国那般,全都是狄人,那就表明在现今山西地域内,不但存有晋国,这般周王朝所分封的同姓诸侯大国,而且还有少数民族的封国。

谢尧亭:在晚商时期,狄人属于所谓的戎、狄,其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与中原华夏关系甚好,一种是时好时坏,时而讲和时而对抗,还有一种是一直对抗不讲和,而在这三种情况中,我们现今所见西周时期分封的少数民族,是那些与中原王朝关系较好的,他们在商代晚期,已被中原王朝分封,或被同化,或组成联邦性质 。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铂牛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