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猫的内心世界:高冷外表下的真实想法,人类真的懂我们吗?
“小猫之所以这么可爱,就是因为不会说话。”
听闻,于前不久举办的《脱口秀大会》之上,你们再度针对“吸猫”日常展开调侃。稍稍收敛一下看向我们的那副“花痴”眼神吧,多少呈现出些许不太聪慧的模样……尽管隔壁汪星人同样不太爱开口讲话,然而人类似乎老是觉得,相比较而言猫更难以被理解,毕竟在看去我们没那般热忱。要是存在表达交流的机遇,你们打算知晓些什么?
谈到猫的品种吗,自己说一说自己的情况,帮忙分析看看哪一些猫的性格更加温顺且黏人,哪一些又相对比较孤僻而高冷呢,表示想知道是哪种养育方式会使得我们抚摸起来猫咪的毛更加顺滑吗,表示想要盘点一下那些活跃于社交媒体的“网红猫”的成名过程吗,如果仅仅只是这些内容,那的确是没有什么值得谈论的,这些全部都是人类感兴趣的问题,我们为何要去在乎猫毛的光泽,又或者是什么样的性格会让人喜欢呢,更何况大概有很多人认为,我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表现出“可爱”吧 。
《猫咪秘史》,由保罗·库德纳利著,李磊译,于2022年10月出版,为贝页|文汇出版社出版,书中主述小猫芭芭 。
要是你确实对我们存有好奇,那就先蹲下身体,说不定你会发觉,换个视角去回顾我们一起走过的那些岁月,或许并不像之前“自认为正确”的各种想法那般,比如说,人类一直以为驯化了我们,可实际上,是我们自己驯化了自身,真要往前追溯的话,我们曾经是“伙伴关系” 。
另外呀,超多的铲屎官老是忧心我们会不小心跑出门去,不能够像狗那般寻得回家的路径,犹如一旦离开了家便在生活上无法自己照料自己。实际上呢,数百年前,我们的同伴曾乘坐船只环游过七大海洋,并且还一路朝着几千英尺之上的天空飞翔而去。
哎呀,是这样的,人类老是乐意把我们跟狗比对一番,认为我们天生就疑神疑鬼,还特别高冷,而且忠诚度也没那么高。你们可曾思考过,这样的说法究竟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毕竟呀,身为“事件当事人”猫咪的我们可从来都没承认过这事儿。在大众的印象当中,我们一直都是反复无常的,然而认真说来,反复无常的实际上一直都是人类吧。就如同开头所讲的那个段子一样,如果想要做到互相理解实在是困难重重,那么至少,咱们彼此之间不要互相伤害呀。
“如今是你们在照看我们,
那时却是我们在照看你们”
小鱼饼干有着薄荷味,围脖衣服样式各式各样,是豪华版的猫砂盆,今天的猫儿好像在什么都不用做的情形下,就能够轻易地虏获人类的芳心。原因在于我们的长相跟人类幼崽非常相似,不用像狗那般去讨好,便能够激发人类的保护欲,怪不得有种说法把我们喊作“猫主人”。实际上能听得出,这里多多少少有着几分自嘲以及傲娇,说到底,人类还是以我们“监护人”的身份自居,自行封了“照看”的责任。
然而呢,存在一个问题得再次加以思考,人类老是觉得把我们给驯化了。很抱歉哦,实际上是我们自己驯化了自身。法国有一位人类学家,他的名字叫做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没错,就是那个宣称“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礼物”的家伙,他还断定过,猫是唯一成功让人类被驯服的动物。哎,我们其实并不想纠缠咱们之间到底是谁“驯服”了谁,只是人类一直都太过于自我了,在以往的叙述里独占历史的功劳,完全不提其他物种的贡献。其实在早期社会,那时的确是我们在照看你们。
这就得说一说今天家猫背后的源头了,有一种被称作“利比亚猫” (学名Felis silvestris lybica) 的非洲野猫。它和你家客厅里那只猫模样不太一样,身形稍微大一点,毛发是带着斑点状的黄褐色调。而且它们是在北非地区活动活跃非常凶猛且危险的猎手。北非听起来是不是感觉有些远呢 ?《诗经》当中实际上也是存有记载的,其内容为“韩乐韩土……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庆既令居,韩姞燕誉”,此记载曾经把我们跟老虎、狗熊这类大型动物进行了类比,然而在这里还存在着一个误解的地方,大型猫科动物是在300万年前才实现进化的,可是利比亚猫早在1300万年前就已然适应了环境,所以不要再讲我们是“迷你版”老虎了。
《人类“吸猫”小历史》,由艾比盖尔·塔克所著,经黄竹沁翻译,楚尘文化以及中信出版社出版,于2018年4月发行。
那个时候,利比亚猫身体十分矫健,有着和它本身体型不太相称的力量,是野外求生的王者级别选手。相比较而言,处在史前时代末期的人类才刚刚开始试着进行农耕,在磕磕绊绊当中储备剩余的粮食用来抵御四季天灾的变幻无常。或许你们存有能够应对大型动物所带来威胁的法子,然而面对行踪飘忽不定、来去毫无踪迹可寻的大鼠以及小鼠时,却显得毫无办法,这种毫无头绪的状态真是让人着急,这些肆意糟蹋粮食的啮齿动物恰恰是利比亚猫的捕食对象,也就是它们的野味,它们本身也并不缺少那份胆量,有着敢于打破当前僵持局面进而深入你们居住场所的勇气,于是乎,人类同我们的先祖之间在暗地里达成了一份“伙伴契约”,怎么说呢,就是你们去帮忙消除大型动物造成的威胁,而它们则承担起干掉那些让人头疼不已的小偷的责任,也就是那些啮齿动物啦。
关于这段故事的后半部分,想必你们都清楚了,起初的村庄,于历程进展中,逐步繁荣起来,规模不断扩大,进而演变成后来统一的埃及,而埃及也是你们所提及的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埃及人因利比亚猫有着贡献,对其满怀感念之情,把它当作神明般供奉。随着彼此之间了解的程度不断加深,他们于这一过程里,满怀惊讶地察觉到,当排除捕鼠这一行为后,猫好像还拥有某种先验的神秘能量,这种能量能够预先知晓天气的变化情况,并且也能够对地震的来临予以预示。实际上,真的谈不上是所谓的“魔法”,仅仅是由于我们自身感官的灵敏程度相对更高而已。但是,无论怎样讲,埃及人的确是把那种对能预先知晓未来的渴望,寄托于我们身上了,我们在镜子的背面开始展露身影,目的是为了去映照“邪祟”,我们在护身符以及青铜摇奏乐器上位现身,所蕴含寓意是守护生命,就连那个声名远扬的斯芬克斯像,都把法老跟猫科动物的身体关联到一起,去“照看”这片土地上的民众。
19世纪初,法国学者乔迈尔来到卢克索,他记录下了那个沉默的卫士,也就是《埃及见闻》中展现真正猫科动物忠诚的存在,且是这样记录下来的 。
于埃及流传的创世神话里面,猫是被写进去了呢。你们大概都听闻过,猫有九条命,不会真就当它那么一回事了吧?这肯定仅仅只是传说呀!据有关说法,在宇宙开创鸿蒙初始的时候,天地间的万物那时还处于混沌乌有的状态,太阳神拉(Ra)使得这个僵局给终结了,呈现大公猫形象的它最终凭借一爪子把大蛇阿波菲斯(Apophis)给战胜了,世间的生命从这之后就开始进行繁衍了。拉,身为一只公猫,居然生育出了其他诸神。首先降临世间的是空气之神休,以及湖泊之神泰芙努特。休与泰芙努特相结合之后,诞生了地神盖布和天神努特。而后,又出现了两个儿子与两个女儿,就这样,从起初的一演变为二,因二又变化成四,由四进而成为八,再算上身为公猫的拉,九条命凑齐了。
将这种近乎狂热的崇敬置于当下,着实是难以想象的,再瞅瞅社交媒体上大量流传的、记录我们吃饭存在失误状况的搞笑视频,要是放在古埃及,这可属于“大不敬”行为。算了,虽说能笑,但我们并不会那般小气,只要不上升到带有笑容的所谓“无害化”处理层面,我们就权且当作是一种善意。不过可别忘了,埃及人有一句格言,那就是:“不要嘲笑一只猫。”。
《猫神与狮神》,这一作品由伯纳德·德·蒙福孔于1719年雕刻而成,它所呈现的是猫科动物对于埃及人精神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
“别让那只可怜的猫跑出去”?
即便今天家猫早已和利比亚猫不一样,没那么凶猛了,可骨子里还是留存着一些生存本能的,好多铲屎官都有个习惯,进出门总会下意识顺手关门,一旦我们望向那扇半掩着的门,总会有声音叫嚷:“哎哟,千万别怕那只可怜的猫跑出去了。”这份爱多少有点沉重得,承受不住……实际上只要翻开“猫史”瞧瞧,那些往昔上天入海的猫或许会让人“惊掉下巴”。
略微介绍一位朋友,它是 Trim(历史上有名的猫咪水手特里姆)。在十九世纪前期之始,有一只胸前带有一块白色斑纹的黑色雄猫,它曾经随着航船出海,先是围绕澳大利亚航行,接着又横渡过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大西洋,是实实在在的环游世界的航海猫 。
《猫咪秘史》配图。
提及此事,猫咪出海事实上从古代便已起始,它们登上过腓尼基人的桨帆船,还伴随埃及贵族进行过远航。那时船身大多是木质的,老鼠极易钻空子,一旦它们偷吃船舱里数量不多的粮食,或者啃咬船桩,都极有可能引发大祸。所以乘船出海必需的船员里,总会有猫的一席之地。即便有这样的传统,然而特里姆的神勇依旧超乎寻常。这只猫甚至自打出生就在南太平洋的勘探船上。说是小时候它于甲板嬉戏,意外弄翻栏杆掉进海里,当船员们察觉后慌作一团时,扭头却瞧见它游过海水已然蹿至桅杆的绳子上,仿佛在俯瞰着人类的惊慌失措。
那让以航海扬名的英国探险家马修·弗林德斯深深给以叹服的弄潮本事是与生俱来的哦。特里姆呢,自身素质不赖,团队精神也是超棒的,它很善于做船上的引领方向之事,能对船上啮齿动物的动静加以监视,还是把全体船员感情联系起来的关键哟,虽说偶尔会蹦到餐桌上,把水手盘子里的食物抢掠走,但这些却成了漫长海上日子里的别样趣味呢。他们相伴,航行持续了四年呀,还绘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幅澳大利亚完整地图呢。
更有意思的是,特里姆好像确实是那种生来就跟大海有缘的。当初弗林德斯下船之后把它寄养在了伦敦,你听闻过狗会有“拆家”的行为,却不曾想过猫也会这样吧?没错,待在没有丝毫带着盐味空气地方的特里姆差点把家给彻底破坏掉……由于形势所迫,弗林德斯又一次带着它回到了船上。结果在那趟航行途中,这艘船在毛里求斯因为涉嫌海上劫掠的情况而停航了,船长被怀疑成“海盗”,被判处了七年刑罚;作为“从犯”的特里姆受到的处罚也不轻松,被判定“下船成为家猫”。这哪能忍受呢?它肯定是溜走了呀,人类根本抓不住它,之后就再也没有了消息。大概,它从波涛中来,又回归于浪花了吧。
《猫咪秘史》配图。
存在着一些比较巧合的状况,具体来讲,于人类所拥有的逻辑范畴之内,下海以及上天从本质这一角度进行分析的话,实际上并不存在差异。特里姆展现出的英勇致使你们将这点忘记掉了,要知道,每一只猫实际上都具备属于它们自身的性格呀,千万不要总是主观臆断地替我们去做出决定。非常明显的是,那只从地平线上朝着天空高高飞起的灰色猫咪基豆(Kiddo),它并非那么心甘情愿 。
进入二十世纪期初,人类对乘坐飞行器跨越那大西洋满心痴迷,在经历接连失败状况后,于1910年,有着名为美国号飞艇的它再度载着七名机组乘员开启踏上星辰大海征途,需明确其中也包含那名为基豆的它,它对此并无那般狂热,其登上飞艇纯属意外,机组人员有着出海惯性,觉着此次旅程离不开猫的守护,而基豆拥有出海经历,随着海拔数字不断攀升,基豆渐渐有些不耐烦,它像笼子里的松鼠一样嚎叫,还到处乱跑呀。
那时,那艘飞艇上布置拥有了最初的无线电,机长在愤怒里朝着话筒大声呼叫:罗伊哦,赶紧过来捉拿这只可恶的猫呀!这造就了人类历史当中的首次空中广播,那从空中传送出来的无线电声波的主角,居然是一只了不起的飞猫呢。那时的航行行程最终没能顺利达成,然而基豆却在一夜之间名声大噪。以至于到了下边一次试图的时候,为了吸引眼球的新机长又一次把它带上了飞艇,可是这次的失败是致命的,包括基豆在内的全部机组成员都葬身在了大海里。现今再去看,基豆并非是缘由“跑出去”从而失去生命的,然而那扇大门的开启与关闭,向来都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
喵星人与汪星人的宿怨?
谈起“人类挚友”,你们会想到谁呢?大概率浮现于脑海里的,是隔壁汪星人的模样吧。毕竟它们看上去忠诚且热情,而我们似乎老是有些慵懒又游离。这当是不同物种的习性,然而总有些讨厌猫的人动不动就把这些提升到“猫格攻击”,在我们和汪星人之间构建非此即彼的对照,这场针锋相对的“猫狗之争”缘何说起呢?毕竟,我们可向来都没承认过。
回想起来,这场运动的引领者并非生僻之人,其作品历经四百多年至今,仍不断巩固着人们对动物的固有看法,这人是法国博物学家乔治 - 路易斯·勒克莱尔(Georges-Louis Leclerc),怎么?没听过这名字?那他的称呼你肯定有印象,人们常称他为“布封伯爵”(le comte de Buffon)!1749年,布封的《自然史》(Histoire naturelle)问世,现今诸多有关猫狗行为的拟人化剖析大多能回溯到此,在布封瞧来,狗汇聚了“一切惹人瞩目的内在长处”,忠诚且无私,勤勉不懈地等候指令,坚如磐石地予以施行;与狗所付出的爱不一样,“狡黠”的猫从不肯屈尊俯就,除非对自身有益处,猫还不情愿直视人的眼睛,天性“疑似带有歹意”。
在1898年的时候,恶魔猫致使美国国会大厦陷入恐慌,这一新闻当年在多家报纸进行了发表,并且还配上了由画家所描绘的恶魔猫的再现图。
这部作品一经出版,便立刻成为了那些讨厌猫的人的幸福之书。在众多读者当中,那个身材矮小号称皇帝的拿破仑·波拿巴,绝对能够称得上是“铁杆支持者”。拿破仑对狗的喜爱,通过他在朝堂之上说的一句话就能隐约看出来,他曾经宣称“存在两种忠诚,一种是狗的忠诚,另一种是猫的忠诚”,借此来暗示要是有人想在朝堂上施展抱负,最好不要具备“猫”的那种特性。也就怪不得,上边有喜好,下边必定会跟风去做,巴黎城里面曾经老鼠到处跑,听到了这件事,拿破仑曾经不屑地说“这是个进步的时代,不用再采用过时的办法”,但是不管是捕鼠的器具还是老鼠药,效果都不怎么好,要么是效率不高,要么是消灭老鼠远远比不上消灭人有成效。
可曾留意到呀?所有那些针对我们的“污名化”情况存在呢,实际上这一切都指向了部分人士的那种可怜兮兮的虚荣心哟。法国哲学家卢梭倒是一下子说出有关一些真相啦,他推测各种对猫的仇恨动机实际上是源于一种专制性质的本能呢,这些人对于我们那拒不为奴的态度心里怀着妒忌之情呀。不然的话,又怎么会在一夜之间就把对事实本身的“解读”给颠倒过来呢?
在启蒙运动后期阶段,我们往昔所拥有的那些“负面品质”,瞬间皆具备了另外一种解释。
猫是不是很“奸诈”呢?言辞犀利的莫泊桑戏称,这反倒能让人兴奋起来,猫咪“阴晴不定”的性格持续激起人类脑海之中那份征服欲。撰写《恶之花》的诗人波德莱尔竟然把对猫的爱抚类比成了对待情人的渴望。可千万别想歪了啊!他的意思是说,我们激活了他那个头脑里充满性欲、毫无拘束且不受压力的区域,进而使得创作的灵感不断地涌动出来。
在一战那个阶段,有这样一只小猫,它是法国第361宪兵队B连当中的一分子,它去协助进行维和这一行动 。这个小点的家伙,成为了在充满战事的生活历程里边能获得片刻温情的陪伴 。
猫是不是很“凉薄”呢?法国诗人戈蒂耶持有不同看法,他将自己历经数十年对猫的观察撰写成了一篇散文,单单听那个标题就给人一种“振聋发聩”的感觉,标题是“想赢得猫的友情可不简单”(Conquérir l’amitié d’un chat est chose difficile)。他作出解释,猫不会随随便便与人变成朋友,除非认定你是值得的,猫一直坚守自身的习惯,拥有一种不容被撼动的秩序感,绝对不会为你去做任何在它眼中不合理的事情,如此一来便自然而然地多了几分距离感。来听一听呀,真的是那种让“猫脸一红”的情况呢,其实也没必要这般奉承我们啦。仔细想想呀,在漫长的千百年时间里,我们自身的性格始终都未曾有过改变哟,然而呢,一直处于变动状态的呀,却是你们针对我们所做出的解读呢。那么到底“反复无常”的会是哪一方呢?
尾声
反复无常的是人,不是猫
若是仅仅存在反复无常这种状况也就作罢了,毕竟那是天性使然,着实没必要去强行求变。然而你们这般的反复无常,在许多时候直接对我们的族群命运产生影响,如此这般可就有些不太合乎情理了吧。
先说说寺庙,现今,好多寺庙好像已经变成猫咪的聚集之地,据传要想瞧瞧法源寺的猫,那可是得排队去预约的。然而在以往很长的时间当中,寺庙一直认为我们“晦气”。有传言讲在往时佛陀的葬礼之上,各方代表都前来参与拜谒,低下头默默致哀,可就在关键的时候,猫扑了出去然后把一只老鼠咬死了。这件事情让佛家心里产生厌恶,觉得杀生违背了其所赞许的教义,各地的寺院于是就不欢迎流浪猫进入。但随后,好多寺庙发觉院内所收藏的珍贵典籍被老鼠啃咬得特别严重,又没办法只好把猫迎进门来。人类是善变的,会因一则谣传便把某个物种拒之门外,然而,当转头向猫有所求的时候,又会马上改口。
路易·普朗,也就是那位波兰裔印刷商,在1890年设计了印有猫和女孩的一张圣诞卡,那个时候猫又再度回归在了人类温暖的怀抱之中,难道不是这样吗?
还好这次只是限制我们活动的区域罢了 。中世纪那场针对猫的污名化 ,几乎把整个族群逼到绝路 。甚至可以讲 ,中世纪的黑暗同样意味着 “猫史” 上的一次 “大清算” 。
此间情感出现转向,其实早在公元四世纪就已有了预兆,这场风波最初起于教派相争,彼时基督徒们决定与先人的信仰区分开来,所有和异教徒相关的东西,都被扫进了垃圾堆,而在他们眼中,猫,特别是黑猫,最受异教徒推崇,所以也象征着不幸与邪恶,不过这种污名早期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可以最大限度仅是要打破人类自古埃及以来对猫生出的喜爱。在中世纪的时候,各种各样的谣言变得越来越严重,我们被说成是在为魔鬼效力,还会去偷取人的灵魂,就连发情发出的叫声都被歪曲成是地狱之主在进行隔空传音。甚至于,在德国,异端被称作“Ketzer”,其意思是猫。这样一种极为极端的对立给我们带来了一连串的厄运,其中最臭名远扬的便是中世纪的焚猫运动。
就《聚会之中》而言,它是普朗的另外一幅石版画呀。一直到19世纪的时候,艺术家们方才开始将猫塑造成为了可爱的形象呢。
当年,欧洲流行着一种群体癔症,用人类话语阐明,那些患者做着挤眉或者摇头的动作,仿佛“丢了魂”,当地人把这种群体现象称作“圣维特斯舞蹈症”,也叫“St. Vitus’s Dance”。可笑之处在于,人类认为这一切的突然发生是源于城市街头游走的黑猫,所以在那段圣约翰节前夜,把猫吊在笼子上然后扔进火堆之中 ,无辜的猫变成了承载人类私欲的容器,成为了假想敌那类事物的化身。仅仅在法国的一个小镇而已,就有5577只猫遭遇杀害。这场所谓的“大清洗”持续的时间达500余年呀。那个时候,人类曾为这样一个行为倾囊付出代价,当猫被连续不断地扔入火堆之际,城中的黑鼠开始毫无节制地泛滥起来,人类期望获救抱存的侥幸希望,也一并都化为了灰烬,导致了一场横冲直撞肆虐贯穿一座座欧洲城池的黑死病,让原本就阴云笼罩密布的中世纪,又额外增添了一份压抑感。
现在,你们成了“铲屎官”,我们则成了“猫主人”,然而,很难讲那段记忆会不会长久地铭刻在基因里,变成冰山之下的深层缘由。要是你瞧见一只不认识的猫,想去凑近摸摸它,可它立马警觉起来,甚至还会跑掉,别在意。毕竟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太多了,源自陌生人伸出的手,很多时候传递的并非爱意。实际上,我们一直需要的从来不是神庙,也不在意任何谄媚,从古自今,想要的不过是一点温柔的抚摸,一些善意的话语以及少许餐食。这向来比人类所认为的要简单得多。
作者/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