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河城百货结业清仓,15年历史终结,百货业态面临挑战
消失的老百货:2022年全国超42家购物中心将关闭,中国百货零售业将迎来新变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刘美琳、实习生史家蕾从广州报道,“这应该是我在天河城见到人最多的一天。”
这是李楠在天城百货最大的感受。 3月14日,李楠看到北京路天河城百货宣布关门的消息后,抽空来到了这家老牌百货店。 “店内清仓10折”、“低至199元”。来来往往的顾客被店里悬挂的红色折扣促销牌吸引,忍不住驻足观看购买。近日,位于广州北京路商圈民生广场的天河城百货宣布,将于3月26日晚22:00起停止营业。这家传统百货店于2008年9月26日开业,距今已近15年。
近三年来,天河城的倒闭只是当前百货行业的一个缩影。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发布的《2021-2022年中国百货零售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多数企业百货业态营收2020年下滑,2020年将回升。 2021年,2022年百货行业平均销售额为2021年的70%~80%,但企业间差异较大。
近年来,百货商店关门的消息屡屡出现。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至少有42家百货店将告别,其中27家是经营10年以上的老百货店。传统百货商店日益枯竭、空荡荡的现状令人痛惜。
“疫情的骤然回落,让我们真正意识到了市场的变幻莫测。我们遗憾地看到,很多经营了10多年的老百货店去年关门大吉,成为‘时代的眼泪’。” 3月31日,在中国百货零售行业峰会开幕式上,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会长范军如此表示。近年来,市场供大于求、同质化竞争以及电商的不断挤压,百货零售行业面临多重挑战。持续的疫情,让一些竞争力不强的百货店想要立足市场变得更加困难。
中国百货业始于20世纪初,至今已有100年左右的历史。百年业态变迁,百货仍在等待“下一个春天”。
老百货真的很“老”
对于在小城市长大的俊彦来说,百货店总是在城市的中心。
“小时候,城里最大的商场就在人民广场,那里陈列的衣服总是最好看、最时尚的。城里只有两家肯德基,其中一家也在北京开着。”那个商场。”买新衣服、吃肯德基、去人民广场,成了她童年记忆中过节的必做之事。
不知什么时候,君彦发现市中心那家老百货商店的门面看上去有些陈旧了,以前看起来特别时尚的招牌也变得凌乱无序。很快,老百货公司开始装修,但她和朋友们却很少再去那里了。
传统百货商店的发展已进入低谷,面临着各种困难。网络消费的兴起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 2013年,网络消费呈现“井喷”增长。支付宝交易额一分钟破亿元,不到六小时销售额破百亿元……今年“双十一”,天猫支付宝交易额达350.19亿元,刷新上年191亿元的纪录元。元唱片成为了电商的“嘉年华”。
近十年来,线上平台不断挤压传统百货商店的生存空间。 “现在网上和直播间购物太方便了。商场实体店的产品款式没有那么多,而且价格也贵一些。”和俊彦一样,李楠很少只是为了购物而去百货公司。
从以淘宝、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到现在的拼多多、抖音直播等平台,消费渠道和形态不断迭代,为消费者提供日益完善、便捷的商品和服务。
在电商、新零售等消费业态的冲击下,老牌百货店正在失去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天河城百货之外的更多传统购物中心也悄然消失。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县经济发展合作服务中心工委秘书长袁帅认为,放眼整个百货行业,寒潮并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随着商场、奥特莱斯、电商等零售渠道的发展,百货店渠道单一、经营方式不确定的风险开始显现,“去百货店”成为趋势。
正因如此,不少受访者对于天河城百货的倒闭并不意外,但仍有些依依不舍。 “可惜时间就这样一眨眼就过去了。高中的时候,我经常和同学去这家商场逛街、吃饭、看电影。虽然里面的装修相当旧了,它一直不太受欢迎,我真的舍不得离开它。”紫然解释道。
添加场景,加强社交互动
传统百货的低迷刺激了购物中心的转型升级。
《2020-2021年中国购物中心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购物中心的便利性与其目的一样重要。更具目的性的社区、区域商场、奥特莱斯成为更多消费者的选择。
“以前常去的商场,比如新大新、天河城,我现在已经不去了。首先,现在我主要在网上购物。其次,我家附近的商场可以满足我的基本需求。如果我暂时需要什么东西,我会在网上购物。”去那里买就可以了。”李楠吉 两年前,她从广州天河区搬到了黄埔区。相比于1个多小时的地铁换乘,她更喜欢离家步行10分钟以内的商场。
社区购物中心也是“社区社交生活中心”。除了常规消费外,这些商场还突出生活性、社交性、体验性的特点,强化服务性消费。 Wanna认为商场是“遛娃圣地”。她带孩子去绘本馆或者室内游乐园,往往两个小时就到了。 “有的幼儿教育培训会有老师帮忙观看,而我正好在商场里闲逛,就去逛街或者找个店坐下来休息一下。”亲子体验、休闲餐饮、生活服务……消费者人们不再满足于商场提供的刚性需求,更丰富多样的体验和社交成为他们去商场的主要动机。
归根结底,线下商场总有电商无法替代的情感元素,线下商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
报告指出,与前两年相比,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速明显下降。 2021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总额仅增长12%,这是国家统计局有此数据以来的最低值。线下回归是必然趋势。此外,市场情绪目前正在显着恢复。据商务部大数据平台监测,今年1-2月,全国36个大中城市重点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25.4%,销售额同比增长25.4%。同比增长10.8%。特别是进入3月份,市场情绪加速恢复。 3月1日至14日,客流量同比增长89.9%,到3月27日,同比增幅达到152.9%。
自然近年来很少去北京路的天河城百货。 “里面没啥变化,确实太旧了。”无论是天河商圈聚集的多家城市购物中心,还是永庆坊、东山口等街区式文化商业综合体,自由开放的空间融合时尚、文化、生活,从早到晚都可以购物。
在购物中心“商业+”模式的调整升级下,购物中心通过消费场景的拓展、购物环境的改善、时尚文化的融合,焕发出新的活力。 “现在购物不仅仅是为了购物。”拍照、打卡、休闲展览、品牌快闪店、创意市集等体验式活动吸引了00后陈艳和朋友们一起出去玩。 “上海的K11和万象城经常有展览。活动规模通常不大,环境适合拍照。前不久,她和朋友去静安国际中心打卡时尚品牌13DE。在MARZO的新展上,她把购买品牌咖啡时附带的米色小熊玩偶挂在了手提包上。
该市呼吁新的商业运营商
“太多商场都差不多,下面一二层是快餐超市,一楼是珠宝化妆品,二三四楼是服装,顶楼是餐饮娱乐。你都能找到类似的”产品无处不在。”俊彦说,相比这种盒子,她更喜欢广场和弄堂里的商场悠闲地闲逛。
当单点的传统百货店成为历史,多层次、多类型商业载体的发展,不仅需要业态的创新升级,更需要回归城市公共性和个性化空间的打造。开放式商业街区、公园式主题空间、文商旅一体化景点等新业态不断涌现。这些新的商业空间专注于塑造城市公共空间并与当地文化建立联系。
比如由成都老街区改造而成的远洋太古里,精心保存了老街巷、古庙宇、故居。川西风格的青瓦飞檐、回廊融入现代玻璃幕墙,延伸出“快玩、慢生活”的核心理念。 “快车道”和“慢车道”的业态分布被视为商业与城市完美平衡的代表。
一些商场也开始探索更轻便的路径。例如,位于北京亚运村的新购物中心“DT51”已于今年年初开业。是北京华联SKP旗下全新商业地产项目。作为全新的社区产品线,“DT51”将科技、艺术与时尚紧密结合,引进200多个轻奢品牌。与北京SKP、SKP-S不同,DT51更加“接地气”,主打高端家庭社区消费而非目的地消费。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也是北京SKP按照市政府“发挥自身优势,下沉社区,赋能社区零售”的要求,对该地块闲置土地进行的试点改造。
这些植根于城市文化生态的新兴商业实体,正在吸引众多知名品牌入驻,拉动消费发展。去年,位于成都人民公园旁的百年祠堂街以“焕然一新”的姿态回归。 Patagonia、冠霞等众多品牌选择在这里开设西南地区首店。
“我们相信老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们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兴衰。我们希望从这些经历过历史的老建筑入手,深化当地文化,让夏季的观赏空间是城市社区老建筑改造出来的。”香氛品牌冠霞负责人此前表示。
事实上,城市消费水平、商业氛围、区域辐射能力等都是选择品牌选址时考虑的因素。尤其是对于注重文化、理念、设计的消费品牌来说,商业空间如何融入城市,成为新的表达载体?与消费者的对话成为实现区域协同突破的关键。
近年来,更多城市开始注重传统商业空间的升级改造。今年3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规划(2022-2025年)》,其中提到,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广州将建设“ 5+2+4“+N”整体商圈布局体系,推动广州城市商业空间集聚、复合式发展、品质化发展。广州将打造两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岭南特色商圈,即北京路-海珠广场和上下九-永庆坊、天河路-珠江新城、长隆-万博、金融城-黄埔湾、白鹅潭、广州塔-琶洲五个世界级地标性商业区。
值得注意的是,这家百货公司的名字也再次出现在新的国家部委文件中。 3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规范做好基础设施领域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文件中首次提及优化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农贸市场支持。市场等城乡商业网络项目、保障基本民生的社区商业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
“后疫情时代,中国百货零售业进入新一轮变革。”范军说道。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与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联合调查显示,85.7%的受访企业预计2023年销售额将增长。很长一段时间,正在迎来持续的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