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印度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作家、作曲家与画家
泰戈尔是谁?这个问题可能没有单一的答案。
从我们通常的印象来看,他是一位诗人。 1861年的今天,这位伟大的诗人诞生了。
但事实上,这位毫无争议地被称为印度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天才之一的人,除了是一位诗人之外,还是一位作家、剧作家、作曲家、散文家、教育家、哲学家、社会改革家和画家。
如果按照统计来算他的成就:从13岁到81岁,泰戈尔的创作极其丰富和广泛。他创作了2000多首诗歌,12部中篇小说,100多个短篇小说,20多种剧本,创作了2230首音乐,画了一千多幅绘画。
2230首音乐,基于这个惊人的数字,是西方浪漫音乐代表、最后一位古典音乐大师舒伯特创作的歌曲数量的两倍。直到今天,你仍然可以在iTunes上购买泰戈尔创作的相关作品。
没有人知道,至少有三个国家的国歌与他有关。印度国歌《Jana Gana Mana》和孟加拉国歌曲《Amar Sonar Bangla》均由泰戈尔创作。斯里兰卡的国歌也受到了他的一首作品的启发。
村上春树喜爱的捷克作曲家莱奥斯·雅纳切克在布拉格查尔斯大学听完泰戈尔的现场演讲后,在报纸专栏中分享道:“他不是在背诵,他是在唱歌。”泰戈尔朗诵诗歌时,听起来甚至像音乐的节奏一样优美。
1930年,当他遇到了另一位伟人爱因斯坦时,两人进行了一系列关于音乐史的历史对话。
他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通印记,让人们对泰戈尔与生俱来的充满活力的才华感到好奇。
他不仅永远改变了孟加拉文学的进程,而且将印度文学推向了世界前所未有的高度。
泰戈尔创作了许多基于印度神话和当代社会问题的戏剧。十几岁时,他与兄弟一起开始了戏剧工作。 《瓦尔米基·普拉蒂巴》(Valmiki Pratibha)是泰戈尔20岁时留学归来后创作的第一部音乐剧。泰戈尔在其中扮演主角,他的侄女英迪拉·黛维扮演女神拉克希米。
60岁左右的时候,他又开始尝试绘画。他的画作曾在欧洲各地的展览中展出。泰戈尔的风格在美学和配色方案上有一定的特殊性,使其有别于其他艺术家。
他凭借诗集《吉檀迦利》获得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人。
他不仅永远改变了孟加拉文学的进程,而且将印度文学带到了世界版图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泰戈尔反对帝国主义。他还支持印度民族主义者并公开批评欧洲帝国主义。他还批评英国强加给印度的教育制度。
1915年,他被英国王室授予爵士爵位,但后来他因阿姆利则附近的贾里安瓦拉巴格大屠杀而放弃了爵位。他说,当英国人甚至不把他的印度同胞视为人类时,骑士身份对他来说毫无意义。
在印度,泰戈尔的作用对于塑造该国的民族意识并确保其不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非常重要。
1913年12月10日,他在斯德哥尔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才真正闻名于世。时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教授的陈独秀翻译了他的四首诗,第一次将泰戈尔的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时间。
根据作品《吉檀迦利》,他对泰戈尔的介绍是:“泰戈尔是印度现代诗人,主张弘扬东方精神文化,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在欧洲享有盛誉。印度青年尊他为“他的诗充满了宗教和哲学理想。”然而,他却把诺贝尔文学奖误写成了和平奖。
当然,泰戈尔随后访华期间产生的误解和隔阂是后话。
1924年,泰戈尔的多部作品,如《新月》、《奇特拉》(又译《奇特拉》)被翻译成中文。这些作品启发了杰出诗人徐志摩和他的朋友们在北平组织“新月社”。
自从泰戈尔认同“同一个世界”的理念后,他访问了许多国家,试图传播他的思想。他经常随身携带自己的译本,引起了许多传奇诗人的注意。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家讲学后不久,他本人访问了墨西哥、新加坡和罗马等地,在那里他会见了国家领导人和重要人物,包括爱因斯坦和墨索里尼等人。
1927年,他踏上了东南亚之旅,用他的智慧和文学作品激励了许多人。泰戈尔还利用这个机会与许多世界领导人讨论了印度人和英国人之间的问题。到最后,他已经访问了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
1924年,梁启超、蔡元培邀请泰戈尔来华讲学。 4月12日至5月30日,泰戈尔率领六人访华代表团,开始了为期50多天的中国之行。当年5月,泰戈尔63岁生日,恰逢新月社在东单三条协和医学院礼堂演出林徽因的泰戈尔话剧《奇特拉》。
今年5月20日,泰戈尔在北京梅兰芳家受到热烈欢迎。泰戈尔被老师的艺术才华和魅力所折服,用孟加拉语在月扇上用墨写下了这首诗作为告别礼物,并附上英文译文,并向梅和其他客人宣读。其中有著名社会活动家梁启超和著名政治家、学者林昌民。
林昌珉随后将英文部分的中文翻译以古典文学的风格写在扇子上:“亲爱的,你蒙着面纱,说着我听不懂的语言。像一座小山,在雾气的面具后面看起来像一朵云。”
1929年3月,泰戈尔再次低调访华,直接下榻于徐志摩、陆小曼家中。
1937年4月14日,泰戈尔主持印度国际大学中国研究院揭牌仪式。仪式上,泰戈尔发表了《中国与印度》的演讲:“对我来说,今天是一个期待已久的伟大日子。我可以代表印度人民,发出一个已经消失多年的古老誓言——巩固中印两国人民文化交流和友谊的誓言。”
此后,泰戈尔开始以中国国际大学学院的名义,热情邀请中国学者、艺术家来此讲学、创作作品,积极促进两国文化教育交流。
1939年11月,徐悲鸿接到泰戈尔的邀请,到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讲学。当年12月,徐悲鸿经仰光、加尔各答抵达印度圣地尼克坦。在那里,徐悲鸿与泰戈尔交往频繁。
12月18日,应泰戈尔的邀请,徐悲鸿来到泰戈尔的书房聊天。也是在这一天,两位艺术家一起拍了这张照片。
泰戈尔鄙视死记硬背的课堂教学:在《训练鹦鹉》中,一只鸟被关在笼子里,用教科书强行喂死。
泰戈尔在欧洲、北美和东亚大部分地区都享有盛誉。他与他人共同创办了达廷顿霍尔学校 (Dartington Hall School),这是一所进步的男女同校机构。
在日本,他影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等人。 “他的白发从额头两侧轻轻垂落,给当时还是个孩子的我留下了古代东方巫师的印象。”川端康成曾经讲述过他中学时代对这位“圣诗人”的回忆。
美国作家、教育家、《如果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说:“坐在泰戈尔旁边,听他分享自己的思想,就像在圣河边度过一天,喝着浓浓的蜜汁智慧。”
1941 年 8 月 7 日,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病逝。但他的影响依然强大而持久。仅仅美丽的诗歌就激励了很多人。
冰心在诗集《星星》中运用了泰戈尔对她的影响。她创作的短诗不仅内容典雅精炼,而且善于描写瞬间的感情。
在《星星:序》中,冰心这样写道:“1919年冬夜,我和弟弟冰忠在火边读泰戈尔的《飞鸟》时,冰忠对我说:‘你不是常常这样吗?说有时候想法太碎片化,写不成段落?其实可以这样收集,从那时起,我有时就把它们记在小本子上。
冰心在《我如何写(星星)和(泉水)》一文中也提到:“这时,我偶然在杂志上看到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鸟儿》连载……他们是一切都非常有趣。简短的几句话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我的心感动了……”
李敖说:一本好书一定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藏有几十万本书,有的不值得读,有的已经过时,有的还不如我的好。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鸟》写于 92 年前。现在读来,仍如壮丽的日出。诗中所散发出来的哲学思想,犹如悟道、悟道。不收藏这本书真是太可惜了。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许多诗歌的美好、孤独、愉悦、浪漫更让我们着迷。
更何况泰戈尔的综合才华和人文情操,我们怎能不喜欢。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916年的作品中有一首诗:
云彩飘进我的生活,不再掀起狂风暴雨,却只为我的傍晚天空增添色彩。
这或许是对他一生最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