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电商培训班助力中国棉袜之乡重塑全产业链

日期: 2025-01-16 11:12:05 |浏览: 35|编号: 6503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电商培训班助力中国棉袜之乡重塑全产业链

东北袜业纺织产业园举办的电子商务培训班。新华社每日电讯记者 刘晃 摄

新华社北京7月27日电(记者刘黄 黄海波)7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中国棉袜之乡》重塑全产业链的报道。

因煤而兴,因煤而衰。 2005年,吉林省辽源市被列为“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为寻找替代产业、吸纳就业人口,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简称东北袜业园)应运而生。当时,辽源市仅有37家袜业企业。

从“黑”到“白”,从“重”到“轻”,短短15年时间,辽源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棉袜生产基地,日产棉袜700万双。在中国袜业市场上,辽源袜业异军突起,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棉袜之乡”。

与国内其他产区不同,辽源袜业的快速崛起,不仅是当地政府让民营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结果,更得益于其独特的产业发展模式——建园区共享公共服务、建设园区。聚合全产业链的平台。聚焦服务业,巩固产业地位。

如今,这个由民营企业开发经营的工业园区,已有1200多家袜子及配套企业入驻。小袜子已成为当地经济转型的“脊梁”。不满足于现有结构的辽源人,希望向产业链高端迈进,迎接提升全产业链水平的新挑战。

(副标题)不仅招工容易,配套服务也不用担心

如果没有这次疫情,浙江一家袜子公司的​​老板徐志平早就在辽源下订单了。

“我已经考察过几次了,打算在辽源找一家铸造厂。”对当地劳动力资源感兴趣的徐志平也举了一个例子:“辽源的袜厂腊月二十八放假,正月初九就可以开工。我们有南方有很多袜子公司,常常四月份就没有人来。”

相比之下,对于长三角很多中小企业来说,过年就是一场“浩劫”——春节前,老板租一辆公交车送外省员工回家,临走前,他们递上红包并微笑。即便如此,年后仍然会有很多员工流失。

去年春节后,义乌一家大型袜厂工资大幅上涨。许志平工厂的几位贵州老员工直接去那里上班。

“如果你想在我们家乡招到合适的人,可能要等两三个月,但在这里,几天就能搞定。”做中老年人袜已有30多年的马建明是山西运城华邦袜业的总经理。前年年底,由于看好辽源劳动力成本低、产业配套齐全的优势,他决定在辽源设立办事处。

“原材料从南方运来,织成袜子,然后运回来销售。虽然‘两端外’的价格仍有优势,但并不意味着生产成本低。”另一位袜业公司老板沈建灿表示,“除了劳动力之外,辽源并没有太大的成本优势。”

2008年,浙江诸暨的沈建灿到辽源做纺织原料生意。五年后,他创办了君灿袜业,目前拥有袜机168台,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

业内有“南有诸暨,北有辽源”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两大袜子产区的重要性。近年来,两地交流频繁,产生不少发展启示。

经常往返于两地的沈建灿心里不得不盘算着:“单看员工工资,辽源确实低一些,员工大多是本地人,管理起来比较容易。如果厂房租金和冬天取暖费加起来,每年每平方米的费用是200元左右,诸暨没有取暖费,房租也没有那么贵……”

“我们的成本是2元,南方很多工厂甚至可以便宜20毛钱。”沈建灿的妻子接了话,从生产线上拿起一双袜子递给了记者。

但沈建灿坚信,辽源棉袜的加工质量更可靠,主要得益于稳定的员工队伍和更好的质量控制。 “长三角的袜厂很多员工都是外地来的,老乡带老乡来的,老板有时候说话量很大,如果重一点,员工可能就安排一起跳槽了。”

业内也有传言,同款式、同材质、质量最好的棉袜产自辽源。除了传闻之外,越来越多的国际采购商开始逐步将订单转移到辽源。

三年前,一位俄罗斯客户为申建灿下了数十万美元的订单,其余订单分散在其他产区。因为产品质量有保证,去年对方干脆把大部分订单给了他。

申建灿也曾有过回家乡办厂的想法,但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留在辽源发展。 “除了招工方便外,还有很多配套服务不用操心,只要打个电话,园区就能安排。”

在辽源找到一家铸造厂的马建明认为,虽然生产成本与家乡山西基本相同,但有些品种国内无法生产。 “如果你想在颜色和款式上创新,你就必须在这里学习。如果你回到家乡,你就跟不上配套的配饰。”他说。

劳动力优势还能持续多久?东北袜业产业园副总经理张胜杰有些担忧:近年来,南方产区“机器换人”步伐加快,劳动力成本持续下降,势必冲击辽源的劳动力优势。

“当年袜业吸纳了大量下岗工人,现在开始缺人了。”张胜杰告诉记者,从农民到技术工人,需要三个月到半年的培训时间,费用近1.5万元。

为巩固劳动力优势,2018年以来,辽源市已创办乡村工厂7家,缝制企业80余家。仅东辽县,缝制这一劳动密集型袜业编织工序就解决了7000人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加超过7500万元。

(副标题)所有新车型都必须尝试

从500万元、1000万元到2000万元,销售业绩连续三年翻倍,这让执信袜业总经理张俊涛感到,“我已经到了天花板,不知道做什么”如果我上去的话要做的事。”

这位来自河南安阳的大学生,已经在辽源买了房、买了车。 “我老婆是河南老家,现在有了孩子,我们也想过回去发展,但生意带不回来,离开这个园区做袜子突然变得更难了。”他很庆幸自己大学毕业时做出的选择。

与外地袜业企业看好当地劳动力优势不同,东北袜业园区把目光瞄准了大学生,着力为园区中长期发展培养人才队伍。

早在2009年,东北袜业园区就决定对大学生实施“零成本”创业计划:为每位创业大学生提供担保贷款,配备12台大型电脑袜机,流动资金20万至50万元;第一年租金全免,第二年减免50%,第三年减免30%;创业大学生免费培训及生活补贴...

8年前,从中原工学院毕业的张俊涛和其他10名同学来到东北袜业园区,成为这项“炕上扫帚”服务的受益者。

性格开朗但说话还是有点腼腆的张俊涛,如今在电商平台上袜子单一品类零售额已经位列全国第一。 “我先是卖袜子,后来只卖女袜,后来只卖女袜里面可爱的,现在只卖可爱里面的白棉袜。”他笑着说,他的产品越小,销量就越多。把它做得更大。

“虽然我们只卖白色女袜,但全国这么庞大的消费群体,市场需求却很大。”这是他经过多年努力总结出来的经营经验,“我们主要靠质量和服务。有100个小细节,如果你完成了80个,你的排名应该会比较高。如果你把每一个小细节都做好了,你的成绩自然会提高。”

张俊涛坦言,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电商企业既有动力,也有压力,想要成为细分市场的第一。虽然店内展示的12万多条评论中只有40多条差评,但恶意竞争在所难免。

“比如,有人从我家买了一双袜子,故意剪断,然后留下差评,我们就收下补偿,别生气,靠友善赚钱。光是这笔支出,就加起来了。”每年都有很多钱!”张君涛语气平静,仿佛已经在那里呆了很久。习惯它。

他甚至和他的竞争对手坐在一张桌子旁喝酒。对方直言:“我们也想做你做的款式,所以才得惹你。”张俊涛很乐意答应,但也提醒对方最好不要打价格战。就这样,他和一些竞争对手成了朋友。

为了维持自己在淘宝上的排名,他尝试了所有新款式。比如,他们高价聘请专业摄影师来展示自己的产品;开发多平台,除了淘宝,还在拼多多上开店;他们与南方网红主播签约,涉足直播带货……

“我们拒绝假单,但当新型号出来时,我们会免费赠送给老客户。”张俊涛表示,现在线上推广成本可以达到20%到30%,有时比线下实体店的成本还要高。张俊涛自有袜机28台,对外加工袜机约200台。他认为这种轻资产的运营模式更加灵活。

东北袜子产业园的袜子产业集群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专注电子商务的可能。在张俊涛看来,辽源袜业的整体品质为他实现质量控制和细节管理提供了便利,这也是他在电商平台上的核心竞争力。

张胜杰告诉记者,截至2019年,东北袜业产业园已吸引3000多名大学生创业就业,大学生创办企业135家,创业成功率达75%。

(字幕)只要机器开着,我就不会感到太恐慌

在东北袜业园区,约60%的业务量依赖于订单处理。受疫情影响,不少袜业企业出现订单取消或物流中断的情况,外贸业务受到阻碍。

重压之下,申建灿努力维护俄罗斯市场。与去年同期相比,来自俄罗斯客户的订单量仅为三分之一。

国内贸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疫情防控期间,辽源市依托东北袜业产业园大力实施“百位网红直播”计划——计划三年内引进培育100家媒体企业,打造1000个直播间。截至目前,园区已开设140余家网红直播间,引导企业开展线上直播带货。

不善言谈的沈建灿从来没想过通过直播卖货,但他顺势而为,签了几个大学生为自己主打内贸的“新利源”品牌卖货。

“他们进货的时候价格很低,我每双袜子只赚几毛钱。”申建灿坦言,自己还没有尝到直播的好处。去年这个时候,君灿袜业已经做了10到2000万元的生意,今年还不到500万元。

“只要机器运转起来,我就不会感到太恐慌,至少可以稳定我的员工。”这位南方人并没有失去对工业冬天最终会过去的信心。

去年4月,东北袜业园区组织400家园区企业前往义乌,现场学习如何做好电子商务,补齐短板。没想到,一排货架上同时摆放着二十多部手机,二十多个不同平台同时进行直播。如此大规模的直播,顿时让所有人大开眼界,震撼心灵。

两个月后的一天,园区业务部的刘喜龙告诉记者,“近年来,企业陆续退出,有的转向电商。”他说话间,身后的房子里响起了阵阵掌声。

这是园区正在举办的电商培训班:“来来来,大家对我说,我的眼睛有杀伤力,我的眼睛有穿透力……”讲台上,一个穿着笔挺西装的年轻人正在授课。一次直播体验,观众中有150多双充满好奇和憧憬的目光。

“这里的直播开始得比较晚,首先得让大家都开口。”据园区电商运营部部长胡平介绍,经过多方引导,不少年轻的袜业公司老板已经开始一边经营作坊一边直播带货。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园区企业已开设网店3000多家,已有200余人在快手、抖音等平台开展直播服务。

鄂伦鸟袜业现有袜机320台,年产值约4000万元。成立八年来,已搬迁四次。该公司总经理孟雪梅告诉记者,公司每一次搬迁,都向前迈了一大步。从厂房装修到样板房装修,投资不断加大,正在稳步走向正规化、品牌化。

“我不想再像家庭作坊那样了。我们需要提高企业的现代化水平,但必须一步一步来。”孟雪梅坦言,虽然公司主要销售国货,但这两年生意特别困难。大城市流行的生活店模式给了她很多灵感。下一步将推广亲子棉袜,无论是价格还是质量都会比现在更高一个档次。

(副标题)不缺产能,但缺品牌附加值

在东北袜业园区打拼多年的褚志坚成为第一个在诸暨创办袜厂的辽源人。

褚志坚的童袜厂在辽源名声大噪。但去年夏天,他一口气卖出了400多台袜机,南下开辟了新的“战场”。他解释了自己“转轨”的原因:品牌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而辽源已经“供氧不足”。诸暨产区整体定位高于辽源,这对于打造新品牌非常重要。

吸引这个东北人南下的,是诸暨更加完整的产业链。用他的话说,“小到袜子机螺丝,这里都能生产。”

目前,褚志坚已购买了数十台智能一体袜机。虽然一台新袜机的价格与原来20台旧袜机相当,但工人数量减少了一半,每双袜子的价格可以增加50美分,算起来也不算亏。

“你知道我们在辽源一双袜子能赚多少钱吗?像我们这种大一点的厂家可能会好一点,能赚20毛钱,而小一点的连10毛钱都不到。”孟雪梅曾为记者计算过这一点。帐户。

几年前,张胜杰到著名箱包产地河北白沟考察,花600元买了一个行李箱,至今仍在使用。 “我们燎原的袜子也是如此,质量没问题,但要么贴牌没有品牌,要么自有品牌价值低,卖不了高价。”

张胜杰认为,辽源并不缺乏袜子生产能力,缺乏的是品牌附加值。政府计划做大做强100个本土品牌,但“品牌成长是有天花板的,对于辽源袜业企业来说,打造品牌并不容易。”

他还抱怨,东北的环境早就改善了,但外界仍然存在很多误解:“有些投资者对我们的项目很感兴趣,当我再次询问工厂是否在东北时,他们开始犹豫。”

辽源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崔海伦直言,东北袜业产业园的品牌已经打响。对于园区企业如何打造品牌,政府部门必须明确职责。 “以前产品质量是由有关部门考核的,现在是由消费者来定义的。”

值得一提的是,为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品牌附加值,诸暨市通过规范出租房屋管理、取缔无证经营等专项整治,“砍掉”了3000多家袜子相关企业。

其他袜子产区的投资团队闻讯来到诸暨,立即“落户”诸暨。这些产能的溢出客观上扩大了中国袜业的产业布局。张胜杰证实:“我们也去招商了,虽然公司没有搬到辽源,但已经开始利用我们的产业链了。”

辽源不少袜企采用多品牌营销产品,有的袜企拥有上百个品牌,增加了品牌推广成本,难以形成品牌优势。

已投入6万至7万元做户外广告的马建明发现,除了辽源袜业这个区域品牌外,当地企业似乎更热衷于宣传自己的公司名称。

记者看到路口华邦袜业广告牌上醒目的标语——“中国第一家专业生产中老年袜子的企业”。马建明对此似乎并不避讳:“这是第一个要吹的,我们是新来的,不吹的话顾客就进不去,好在没办法。”来验证谁是第一!”

但他坚称,华邦做中老年人宽松袜子最专业,产品也最全。 “穿着这些宽松的袜子不会在腿上造成任何勒痕,而且可以拉开。你拉它们多少并不重要。这项技术不仅辽源做不到,浙江也做不到。”

(副标题)“平台+服务”集聚产业新模式

在长三角、珠三角,许多世界级制造业集群扎根于街道或城镇。三十、四十年来,这些巴掌大的地方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发挥劳动力优势,不断细化分工,编织密集产业链,最终成为“没有围墙的世界工厂”。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一批山东人到关东,在辽源(当时的西安县)创办了袜业作坊。

“穿上西安袜,天不怕地不怕,跨过鸭绿江,把美国人打倒”。这句顺口溜形象地说明了辽源袜业的地位。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辽源针织厂捐赠本土袜子数十万双。

1960年,辽源筹建第二家国营针织厂,更新设备,吸收上海技术支持。到20世纪80年代初,辽源已拥有专业设备近300台套,年产袜子800万双,被誉为“东北小上海”。

与许多国有纺织厂的命运类似,国有针织二厂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走下坡路。 1998年改制后,一批国企老员工成为民营袜厂的星星之火。

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建立前,辽源市大大小小的袜厂总产值近亿元。

由于小型袜厂分散经营,印染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 “东辽河辽源段常红常黑,建立这个袜业园区,既是为资源枯竭转型寻找替代产业,也是着力治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当地政府官员透露。

2005年,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东北袜业产业园一期,通过多项免税政策吸引企业入驻,开创了“平台+服务”集聚产业的系统化产业服务新模式。

与依靠市场力量自发形成产业链不同,东北袜业园区是一个实体平台。管理者对产业链进行拆分,按照分工聚合各个企业:织造专门从事织造,缝制专门从事缝制,销售和物流也设立了专业部门。随着各环节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袜业产业集群“自然形成”。

同时,园区自建的热力、供电、污水处理等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保证配套需求。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东北袜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环保审批集中的优势进一步显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区的竞争力。

东北袜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田中俊表示,正是依靠这种模式,“袜业的‘肥肉’从南方人的盘子里被夺走了”。

辽源袜业成功的背后,政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园区内仍有部分管理骨干,他们是地方政府派来帮助企业的公务员。他们用系统内的经验为袜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辽源袜业的异军突起,检验了“辽源模式”的现实生命力。去年以来,张胜杰接待了多批前来“学习经验”或洽谈合作的政企代表。

“湖北十堰、新疆库尔勒等地都在建设袜子产业园。特别是库尔勒,我们称之为东北纺织工业园,库尔勒被称为西北纺织工业城。”张胜杰笑称,新疆有政策资源,距离原料产地较近。出口也十分便利,这对辽源袜业产生了影响。

(字幕)寻求突破墙壁的方法

截至目前,东北袜业园区从事袜业织造的人员约有3万人。 “围墙”之外,还有4万多人活跃在产业链上。

一些企业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园区周围的有形围墙服务了企业、培育了产业,但也“构筑”了一堵阻碍创新发展的无形墙。

走在公园里,可以明显感受到紧张的气氛。许多公司甚至拒绝为其展厅展示拍照。记者透露了自己的身份,并表示自己不是竞争对手,这并不能打消商家的疑虑。

展增袜业是园区规模较大的企业,年销售额超3000万元。负责人高娟直言不讳:“从建厂以来,就没有人参观过我们的设计部门,周围都是同行,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秘密。”

她接着解释说,公司的管理团队和设计师都是从南方聘请的,“特别害怕被别人抢走”。

需要警惕的不仅仅是园区内的同行,300公里外的辽阳市小北河镇也是当前的竞争对手。公开资料显示,小北河目前拥有袜厂200多家,大型电脑袜机2万多台。其棉袜产量仅次于辽源。

“无论我们推出什么款式,同样的款式很快就会在那边上市。”张胜杰说,“小北河很多袜业企业都有自己的房子,用的是私人用电,成本优势明显。”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除了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外,东北袜业园区获得的补贴也是其发展优势之一。

东北袜业园区承载着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功能,是当地替代产业的主要载体。辽源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崔海伦证实,每年工业和信息化补贴的一半都投入到工业园区。 “这个项目至今运营起来并不容易,主要原因是财务成本太高,光利息就几个亿。”对此,他颇为感慨。

“工业园区年销售收入120亿元,但财政贡献并不大。”辽源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猛证实,“税收和产值不成正比。”

“我们补贴的对象是园区,结果是对冲财务成本。我知道,外地的一些产区直接补贴袜机,最高可达机价的一半。因此,一些袜业企业老板不得不搬到那里。”为了补贴。”如上所述。官员们不愿透露姓名。

现任绍兴市委常委、副市长,同时兼任辽源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他认为,辽源袜企在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等方面仍有潜力可挖。 “如果南方企业做袜子细致的话,他们可能只在辽源算分钱。”

回想起去年4月的义乌之行,张猛说,“老板回来后,他感叹了一句。原本以为做好淘宝、天猫就够了,这一次,他看到了义乌的力量”。网络名人。”

辽源当地媒体称,这次跨越2000公里的交换是辽源袜业的一次“破壁”行动。

今年6月30日,东北袜业纺织产业园全资子公司东北袜业研发中心在上海揭牌。辽源袜业成功跻身国际化大都市,建立了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前沿阵地”。

除了“走出去借鉴经验”,园区还提出了“一厂一品”战略:围绕“打造100家品牌企业、100家研发企业、100家精品企业”,定期开展“一厂一品”战略。召开产品说明会,企业分享经验。 ,互相学习……(完)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铂牛网上看到的!